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

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

ID:31495278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_第1页
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_第2页
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_第3页
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_第4页
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考中的“语感”运用策略例谈  摘要: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关于语感的讨论不绝于耳。各路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甚至哲学的角度论述了语感的本源。具体到教学当中,特别是作为定向检验教学成果和学习水平的高考当中,"语感"亦或明或暗地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借助语感,我们很容易逾越命题人的重重设障,从而化繁为简。语感、语法和语境三者互为支撑,他们的结合也为我们寻找快捷的解题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能。  关键词:高考;语感;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9-01  2016年的全国高考尘埃落定

2、。在暌违十年之后,重庆高考命题再次被纳入全国卷范畴。但万变不离其宗,全国Ⅱ卷虽然在某些题目的出题形式上有所创新,但换汤不换药,都没有脱离考纲本身。不管是重庆单独命题也好,还是全国卷也罢,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在全部的18个题目中,涉及到的诸多考点中,都与一个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概念便是"语感"。  1.语感概说6  何谓语感?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说上一二却都又不甚了了。我个人认为,语感就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敏感度,是人们在长期的阅读或者学习过程当中对大脑的连续刺激而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习得行为。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3、",正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读"不失为培养语感的一把秘钥。而语感的形成,即语言敏锐度的形成正是这种长期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变化。当然,关于语感定义以及相关论述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并且相关讨论已进行的如火如荼。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在《文心?q语汇与语感》中曾经定义语感为"对于辞类的感觉力"。[1]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对"语感"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字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2

4、]同时期的另一位语言学界的学术大咖吕叔湘先生亦赞同叶老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3]打开相关搜索引擎,从彼时到现在发表在各类媒体上的有关"语感"的论述数以万计,谈语感的心理机制的有之,谈发展方向的有之,谈和具体的语文教学的某个环节关系的有之,当然述评类的文章亦有之。但是,很少有人探微高考与语感的联系。  2.高考解题中"语感"的具体运用6  新世纪后修订的教学大纲首次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一个教学目标给提了出来。在大纲中,把语感的培养细化到了小学至高中这三个不同的学段。小学阶段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

5、运用",而初中阶段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高中阶段强调"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4]不难看出,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这正如语文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妄想揠苗助长。它是一个通过外化的言语不断刺激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后所达到的一种质的变化。  具体到高考题目中,有五分之二的题目可以通过语感做出初步的判断,然后再结合语境做出准确的选择。以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为例,第一大题是以格非的《塞壬的歌声》为蓝本的一篇文艺学美学范畴的阅读题,下设三个小题。在没有做题之前,语感敏锐的同学往往可以从命题人所预设的选择支里看出

6、一点儿门道:如第2小题让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所给的四个选项分别是:"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5]A选项着眼点在"但同属于……";

7、B选项着眼点在"大多会……";C选项的着眼点在"因为……已……不再是";D选项的着眼点在"是因为……已经不能……"。然后迅速地定位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这就是语感运用的一个典型事例。6  另如第4小题,文言断句题。我们判断句读的时会发现那些平日掌握的有限的规则都无甚大用,这时候我们就能够凭借语感来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原题如下:"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6]经过比较

8、四个选项我们很快就可以将目光锁定到两个不同之处:一、"冒籍"断在前还是断在后;二、"事由己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