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文,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回归人文,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ID:31489847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回归人文,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_第1页
回归人文,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_第2页
回归人文,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_第3页
回归人文,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_第4页
资源描述:

《回归人文,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回归人文,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进行人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优势和内在品格,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关注的内容。语文课改逐步进入深水区,需要教师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深思,让人文精神回归,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一、文道合一,感人文之美  文以载道,讲的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无不流淌着作者的智慧情感、编者的良苦用心,无不体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人类精神文明。多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感悟流淌在文章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感,定能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让学生真正

2、喜欢上语文。  任何文学首先是人学,其中的人文之美更是值得好好研究一番。如学习《老人与海》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的思考题目:倘若你遇到了与桑迪亚哥老人一样的“背运”遭遇,你会怎样做?很多学生都能从渔民的职业和大海的特点出发,从其中的细节设想自己的心情。有的学生说,苦于80多天没有收获,定会回家补渔网,准备寻找合适的时机再战;有的学生说,自己会考虑转行,外出打工;有的学生说,不放弃,继续撒网捕鱼,上帝会眷顾有准备的人,等等。这些不一样的见解,无一不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创意与感悟,更是展现他们特有人文情怀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多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美,让“一切景语皆情语”4真正跃然纸上。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社会美,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营养。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艺术美,感悟其中不可多得的美感,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气质、更美丽。  二、“读”占鳌头,悟人文之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领悟人文精神的精髓,阅读是必须走的途径。文学宝库更是浓缩了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发展文明与人类智慧结晶,尤其值得教师和学生去拜读,需要我们带着虔诚和谦虚的心态。  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让他们在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阅读中摘录出有效信息,更利于

4、他们加深理解感知。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预习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林黛玉进贾府前后的相关素材,并鼓励他们品味此时林黛玉寄人篱下、处处小心谨慎的特有情感。在此基础上,我推荐学生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让他们感受两者完全不同的境况与人情世故。同时,我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就是陪林黛玉进贾府的丫鬟,你和林黛玉看到的是一样的景观,但内心深处会有怎样的不同?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语文阅读应该由指导性向自主、自觉、自然转化,让学生带着新鲜感主动和作者、文中人物等进行对话,使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阅读就是博览群书

5、,教师应该推荐学生阅读茅盾、巴金、郁达夫、刘心武、蒋子龙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和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唯有如此,方能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合拍。“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自华”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应该是展现人文气质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建构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必不可少的。4  三、和谐课堂,显人文关怀  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生力量与中坚力量,更是语文课改的重要对象。人文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松绑”,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自由飞翔,才能展开翅膀遨游天地。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让他们在富有人文关怀的氛

6、围中自由沟通,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正如罗杰斯所言:“成功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我通过播放配乐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缓和的环境氛围中感受课文内容,聆听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心情,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作者以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来委婉表达的复杂心情。在学生明白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怎样的联系?如果你也在清华园中散步遇到了朱先生,你会与他怎样攀谈?学生在这样开放而又有趣的话题引导下,都情不自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主

7、动展露自己的解读与智慧,也从相关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见解与主张。  语文课堂上的和谐环境创设,能对丰富教学过程与内容起到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教师在运用中应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和学生沟通,多给学生宽容与微笑、掌声和喝彩,关注他们的闪光点,搭建平台让他们展示,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亲切的关怀,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前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在心灵上接受爱的关怀与情的熏陶。教师要找到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4上下功夫,让语文教改成为学生积淀丰富知识

8、底蕴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推手,最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云南省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654200)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