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6103
大小:119.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1-10
《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研究 摘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将产生巨大变化,以智慧、智能、绿色、节能、增效为主题的产业转型与提升将成为业态发展的总趋势。按照产业→职业→企业→专业的逻辑线路,应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机电类专业进行整体改造和提升,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培养规格建立和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产学对接和校企合作下,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中,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 基金项目:
2、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三维’构建高职机电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编号:VE1045),主持人:巴世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2015年度科研规划项目“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下,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以天津市为例”(编号:201402Y29),主持人:章建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66-0614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文件,部署了中国制造业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制
3、造业的全面转型和提升带动产品的加工制造,以实现业态跨行业、跨地域的全方位融合。《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所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职机电类专业是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导下,面对制造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提升,人才培养应当在产学对接的总体框架下,按照产业→职业→企业→专业的逻辑线路,深入探讨产业环境、特征以及对机电类职业及职业岗位的改变,重构专业的核心要素,推动专业的转型与提升,适应产业发展对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
4、需要。 一、产业分析 (一)产业环境 近年来,我国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制造产业已经形成多品种、多门类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制造产业存在着先进技术利用率低、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绿色制造过程体现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制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急需提升。 《中国制造2025》展示了制造业未来的产业环境,其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和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产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5、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制造产业未来将重点关注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同时,传统制造业将面临产业的整体转型,制造业将从大批量、单一型生产产品向小批量、定制型产品转变,从单纯的制造过程向“制造+服务”14过程转变,从高能耗高污染制造过程向绿色制造过程转变。 (二)产业要素 通常,产业要素包括资源、知识、产品、企业、管理和服务,产业的不
6、同状态体现了产业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关系和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的空间分布的变化。面向《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产业的全面提升集中体现在产业要素的改变方面。 1.在资源方面。近年来,我国依靠人力资源和销售市场,以丰富的物质环境资源推动了制造产业的发展,但资源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问题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全面开发和利用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资源,推行绿色制造。 2.在技术知识方面。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制
7、造业相关知识中将使包括智能化控制、3D打印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成为重点,从而在产品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替代传统技术,如新型制造业技术将围绕5大技术群展开,即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网络、3D打印、智能机器人知识将在不同技术群应用,形成新技术,从而推动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14 3.在产品方面。制造业将瞄准世界先进产品,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合理整合现有资源,根据工业布局规划,逐渐向全产业链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天津市结合京津冀区域优势,将重点发展先进装
8、备领域产品,如加工涡轮增压叶轮、螺旋转子、成像壳体、骨科关节、卫星天线、进气道岐管等复杂精密零件。 4.在企业方面。随着制造企业装备改造升级,现代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将广泛用于企业生产,生产过程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支持、维护、运营、管理产品将替代目前的生产组织模式,企业将在自动化、信息化、全程化的理念下构建“互联网+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生产与运行的新路径。 5.在管理方面。在新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