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8037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6
《论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随着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工业生产将重新定义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制造流程将实现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实现工程数字化集成,人重新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相应地制造产业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现状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职制造类专业应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新要求,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要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在未来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德国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概念,这项高科技战略计划使德
2、国制造业进入智能化时代。众所周知,工业生产分别经历了以蒸汽机驱动为标志的第一代,以电力驱动、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第二代,以IT技术和电子工业实现生产流程进一步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三代,现在正在进入以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第四代。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提出了英国制造2050、韩国提出了制造业革新3.0等,全球新一轮制造业领域激烈竞争已经拉开了序幕。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改变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供需现状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在深刻研判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向,结合我国制造业现状而制定的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是我
3、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是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契机,我国的制造产业随之将发生深远变革,这必将影响我国制造类专业人才供需的状况。 1.新领域、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内涵对制造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技术技能型
4、人才不同的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X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为高职制造类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制造类人才提出了新挑战。从现有产业结构变化看,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部门和业态将被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部门和业态所替代,在价值链低端聚集的产业将向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制造环节将注重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提升加工制造的品质。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使高职制造类专业与之对应的行业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现状发生变化,也将改变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的供需现状。 (二)智能制造企业发展改变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5、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将带来产业的全面升级。智能制造企业发展将改变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质量标准。 1.机器人应用人才大量普及。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智能工厂和无人工厂的出现,传统的一些岗位将逐渐消失,机器代人将成为常态,机器人应用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包括机器人制造厂商需求、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需求、机器人应用企业需求等,将成为高职制造类专业服务企业的一个新型岗位。 2.多接口、即插即用、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由于生产流程的动态性,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将成为主流,产品的最终形态将与生产者相关。新的业态将模糊设计者与制造者的界线,
6、跨学科能力成为新的人才特征,一线的生产者也需要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 3.能动工种逐渐增多。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和高端智能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的维护者,需要极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传统发展型人才持续需求。由于我国制造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工业2.0、工业3.0及工业4.0多种水平并存,并逐渐向高层次转变的状态,对传统制造业人才仍有较大需求,而这类人才又必须随着产业不断升级能够及时转岗,为此,我们称之为传统发展型人才。 二、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
7、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如何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还存在着专业发展准备不足、顶层设计滞后和资源储备不够等问题。 (一)应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制造类专业建设与发展准备不足 1.教育理念需要更新。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而目前,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没有引起高职院校的广泛重视,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办学思维上。作为直接服务于制造产业的高职制造类专业,必须面对新形势,突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为宗旨,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校企合
8、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核心理念,对专业建设和发展做出超前性的谋划,避免学生毕业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