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

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

ID:31391056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_第1页
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_第2页
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_第3页
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_第4页
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道例题的“华丽转身”  摘要:问题的解决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笔者从一道例题入手,逐步剖析直线斜率在解题中的应用,并在剖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问题;直线斜率;数形结合  笔者在高三的一堂数学习题课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习题:  例题设函数,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  本题主要考察一元一次分式函数性质,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确定函数的值域。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反表示法,将函数解析式整理为,由可得从而就可得;二是将函数解析式整理为,由及在上单调递增可得.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

2、脏,波利亚认为“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解题”,如果一堂习题课就是为了讲解习题而讲解,那么对高三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无疑是背道而驰的,更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合理的组织知识点和能力点,通过改造题目的题设,进一步的锻炼的思维能力,渗透学科思想.笔者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华丽的转身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更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此题的基础上实现“华丽的转身”,引导学生这个主体的思维走的更深,走的更广.6  一、提出问题  将例题作如下变式:  变式1设函数,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3、___.  分析:将函数转化为,再变形为,利用,得到解得.  笔者通过分析,学生很快就参与到解题中来,也很自然接受了这种利用余弦函数的有界性求解.如果对于这类问题仅限这种解法,显然无论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是是不利的,无法完成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对变式1再进一步变式,逐步实现“华丽的转身”,改变题设条件,即限制自变量的范围为,即  变式2设函数,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  在变式2中,限制了自变量的范围,那么对于变式1中,由于的值是由来决定,的范围就很难确定,的范围也难以确定,所以变式2的求解带来阻碍.当思维受阻

4、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有利的解题,就必须理解问题.  二、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对于变式2中的问题从式子的结构,可以发现这个分式结构为“”也可以改写为“”.如果()中也为常数的话,就是“”,这样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直线斜率,那么“”就表示为点与连线的斜率.在变式2中,点坐标为与点坐标为,则,至于点为一变化的动点,可设,则.因为,则点为曲线上的动点.到这里函数6就可以理解为曲线C上的一动点M与定点的连线斜率.求的范围即求的范围.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如图

5、1所示:  回顾变式1函数的自变量没有被限制时,动点M在圆如图2所示,函数,又所以.  再回到例题1函数就可以理解为动点到点连线的斜率,设则动点在直线,如图3所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与方法解题,一方面能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喜悦,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以展现,这种体验能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有效地提高其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从未曾见或似曾相识的也必有通过发现再联想再证明的方式求解,这样对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独立解题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三、转换问题  虽然解决变式2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否具有一般性

6、呢?在“”结构中引导学生联系到直线的斜率,也发现了象圆、直线等曲线上的动点与定点连线的斜率,笔者再次提出这些曲线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曲线代替呢?提出这样疑问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使学生获取高一层次的思维品质的锻炼.将例题1再作变式:  变式3求函数的值域.  分析:因为,设,则,  从中可知在曲线抛物线上,函数表示点与定点连线斜率,如图4所示,因为,其中PC为抛物线的切线.通过计算就可得.6  笔者通过对变式3的分析,使学生对形如:函数经过适当分离常量后变形为(或)再利用构造直线斜率的方法求解函数的值域问题.在这里让学生发现动点M的轨迹不仅仅是圆、直线等曲线也可以是常见的一些曲线

7、例如:  (1)对应椭圆方程;  (2)对应双曲线方程  (3)对应抛物线方程  四、解决问题与反思问题  从例题到变式1、2、3这一系列从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转换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从表象走向本质,从感性走向理性,逐步提升思维能力.这一系列问题本质是利用直线斜率解决类似形如问题.当然直线斜率问题还可以在比如不等式证明,比较大小进行应用.  笔者通过这一系列问题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有目的进行思考,对一些问题展开观察、想象、联想从而收获数学能力的提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