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ID:3133546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努力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和模式,《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创设开放性课堂  

2、原有的教学模式相对稳定,便于教师掌握和操作,但对于创新教育来说,他又有其弊端。强调模式就会影响教学的灵活性。教师按部就班教学生,学生循规蹈矩的学,势必限制了学生发展思维的培养。可以创设一种开放型课堂,进行不拘一格的教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鲜的,形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1、用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动手画图,实物演示,语言叙述的方式。  2、创造性的运用电教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发散思维。  二、培养学习兴趣,调动思维想象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以数

3、学知识内在的和谐性,几何图形的形式美和数学推理的严密精确之美感染和吸引学生,利用学生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主动追求,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此同时,精心设计,创设意境,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积极思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积极开动脑筋,让发散思维得以发挥,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  1、故事、游戏情境。  如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时,可巧妙地从切蛋糕游戏引入;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时,可以从分苹果的游戏引入等等。  2、创设竞争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4、,我会出一些竞赛题,让学生比赛看谁算的快。使学生开动脑筋,产生竞争机制,这样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发散思维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当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正是其发散思维的活跃之时。为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和学生练习过程中,我注意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不受定论的束缚。集思广益。共同探求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和引申,指导学

5、生不但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既有明确地目的方向,又有自己地见解;既有广阔地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  例:某钢厂计划一个月计划烧煤720吨,结果21天用了总数的3/5,照这样计算,可以比计划多烧多少天?  解法一:720÷(720×3/5÷21)-30=5(天)  解法二:720÷【720×(3/5÷21)】-30=5(天)  解法三:1÷(3/5÷21)-30=5(天)  解法四:21×(1÷3/5)-30=5(

6、天)  解法五:21÷3/5-30=5(天)  如此,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形成了数学知识链和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善于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新学习中必须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借助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探索数学问题的解题途径,从而得到更为简捷的解法。  例如:在学整数除法应用题是,有这样一题“有24位小朋友坐船渡河,每只船上只能坐4人,问需要几只船?”通过课堂巡视发现多数学生都是:

7、24÷4=6(只)。这种解法应给予肯定。是否有其他解法?有一位学生的答案是24÷3=8(只)。他的解释是这样的:小朋友为了安全,不能(会)自己划船,每只船上要有一位船夫。这样每只船只能坐3位小朋友。这就是求异思维的体现,难能可贵。他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其他同学都受到了影响,培养了一题多解的求异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4  总之,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质疑,提问。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使他们喜欢数学这门课。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