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4413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生活与哲学教学必须克服的三个错误倾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活与哲学教学必须克服的三个错误倾向 一、“狐假虎威”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发展、以往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教材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二者的合理内核、基本内核。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过程中,全面地、系统地考察欧洲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批判地继承欧洲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还包括古希腊哲学、英法唯物主义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等等,这都体现在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中。所以,从哲学的发展角度来看,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欧洲哲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是在它漫长演变的进程中得出的逻辑结论。 然而,不少教师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的同时,忽视其他哲学,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的欧洲哲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它们的轻视、不屑,甚至是诋毁。这就是所谓的“狐假虎威”的倾向。 一些教师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片面地将唯心主义哲学全盘否定,包括其“合理内核”。这是教师哲学素养不足的表现,严重制约了学生哲学素养的养成。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哲学时,会预设这样的观念,即“唯物主
3、义正确,唯心主义错误”。例如哲学大师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家”4,因此黑格尔是错误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尊重、理解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内核,学习其中优秀的哲学素养及其哲学品质,而不是一味排斥,陷入“独断主义”。 二、“旧唯物论”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实践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念的确定,即教材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后者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前者从主体及其实践活动出发
4、去理解“对象、形式、感性”,实践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必须承认,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把教材分解为:唯物论、认识论、唯物史观,实践的观点仍然只是被理解为认识论范畴的观点,而实践的观点从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教学中“抽身而去”了,具有凝重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旧唯物论”的倾向。 一些教师在“世界的物质性”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的顺序是从“自然界的物质性”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以他们颠倒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从社会到自然”的思维运行过
5、程,变成了“从自然到社会”,即“既然自然界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也是这样”。这是一种“无中介”的直线式推演。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的实践,但由于“唯物论”缺少实践的观点,不少教师从“自然发展规律”推导出“社会发展规律”。因为“唯物论”的教学缺少实践观点,这样在“认识论”的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在学生理解上就被削弱,造成一种“旧唯物论”4与“新唯物论”理解上的混乱。因此,教师必须把实践的观点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始终,绝不能在逻辑方向、逻辑出发点上回到旧唯物论的错误中去。 三、“保守主义”的倾向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哲学总是要给人以方法论上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指导人对不合理的社会存在进行批判并且投身于人类解放的献身精神,它在本质上是革命批评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统一。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变成联系、发展、对立统一这样几条简单结论相加的直观的辩证法,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
7、义局限在用“原理+方法论”解题的框架里,而不能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进行批判与创新。这就是所谓的“保守主义”的倾向。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哲学必须面向现实世界,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哲学只有及时关注并回答现实世界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存在、不完善的思想理论进行批判,培养他们的怀疑
8、精神、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包含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等,这些课程内容既是学生得以批判的资源也是批判的对象,通过对社会现实及其理论的批判、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同时,批判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以保证在一定的限度内,以免从“保守主义”陷入“极端主义”,并与创新、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袁妮)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