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4799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中学生语文文体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生语文文体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语文在2011年后恢复了三个阅读语段(即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各一篇)的考查,结果使得学生们答题时文体意识不强的弱点再一次集中暴露出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混为一谈,千题一面的答案在中考试卷和平常的考试中绝不少见。而中考作文老毛病“四不像作文”,虽在近几年对记叙文的强化训练下有所减少,但亦未真正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探讨中学生语文文体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策显然非常必要。 那么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为什么会如此缺乏文体意识呢?原因恐怕有如下几点: 一、内
2、在因素: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12~15岁)正是“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而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显然,还处在“经验型”思维认知阶段的初中生,受其欣赏和写作的“有限经验”制约,是难以一开始就具备良
3、好文体意识的。6 二、诱因:中高考作文的“淡化文体” “话题作文”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花异葩”,于1999年横空出世,到2004年迎来高峰――据查,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共18套,其中话题作文题17道(其中全国1、2、3、4卷,也都是话题作文试题);与此相应,该年中考作文命题,全国采用话题作文的比率亦高达60%。到了2009年,这场一度使语文作文命题呈现出大变革、大动荡之局面的改革终于画上了休止符――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题8道,材料作文题8道,话题作文试题2道。2009年,话题作文试题数为0。
4、 南平市语文中考可能更早就尝到了“话题作文”的苦涩――考场作文中无明确文体指向的作文并不鲜见,有些作文仅流于对文体形式的简单模仿,“套题作文”和“新八股”也实在不少。因此本市在2007年中考之后,就已经走回“命题作文”的道路。 即便这样,在“指挥棒”的强大力量下,“淡化文体”“不作文体限制”这种本意为解开“套子”,培养学生作文“立诚”精神,写出生动活泼、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的要求,早已被应试路上兢兢业业、亦步亦趋的师生们演绎到“淡化文体意识”的地步了。虽说“话题作文”离开中高考主舞台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以
5、写作手法的训练为重点,忽略文体规范,不注重提醒学生把握文体特点的现象却已成形,在这种情形下,中学生写作时文体意识薄弱几成定局。 三、语文教学中“过分淡化文体”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6 在阐释这一问题前,让我们先看两个课例。一位青年教师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科普文章时,在引导学生完成字词学习,简单疏通文意后,提出这样一个话题: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于是课堂出现了高潮: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孩子说是蓝色的地球,有孩子说是晶莹的地球,有孩子说是破碎的地球……孩子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说了有大半节课,教师的点评也
6、是字字珠玑,可是却让听课者疑惑不已,这还是语文课吗?其实就是教师淡化文体,使本课教与学都少了“说明”味。 一位教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时,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来探讨: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于勒?这样的所作所为真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吗?因为后一个问题,班级里的同学几乎要吵了起来,一部分同学更因为列举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阴暗面而异常兴奋。这堂课不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上发生巨大偏差,也严重存在淡化文体的现象,学生几乎没有从这堂课中学到小说阅读和写作的任何知识。 这两个课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教学
7、中都存在“过分淡化文体”的现象。教学不同的课文时,没有把握好这篇文章的设计意图和它所承载的知识要点,一味追求所谓“时尚”的问题,绝不鲜见,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也就难怪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文体意识薄弱了。 明确了中学生语文文体意识薄弱的种种原因后,我们当然要找出应对的方法与策略。 一、注重“由枝到叶,由点到体,逐渐丰满”的过程 针对中学生“经验型”6思维认知的特点,我们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学生语文文体意识的养成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要增强他们的文体意识,就应该做到在日复一日的阅读和作文教学中灌输给学生点点滴滴的文体知识
8、,使他们到初中阶段起码能分清五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以及由这五种不同表达方式造就的不同文体各自的学习要点。当然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这些文体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识别,更要让其内化形成能力。 试想,如果学生不理解写散文需中心明确,“形散神不散”,写诗歌要讲究意境和韵律,写小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