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13078
大小:1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1
《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及解决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及解决对策笔者不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中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小学生的提问能力欠佳,迫切需要提高和改进。针对于此,笔者还曾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意识非常薄弱,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听话,应该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不应该有其他的动作和行为。对此,笔者深感不安和痛心。一、小学生不提问的原因1•传统教育观念作祟。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方面体现了对老师、教育的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则树立了老师绝对的权威。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等
2、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先行者,还是塑造学生情操的培养者。很多家长在送孩子入学时嘱咐最多的便是要听老师的话。久而久之,逐渐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强化了教师权威的印象,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分辨能力弱,只能惟老师所说是从,并形成了依赖的习惯,对教师所说深信不疑,从心底里没有提问题的欲望,同时也不敢向老师提问。2•教育观念和评价手段的偏差。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比较弱,思维活跃,爱问为什么。其实,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应该鼓励。但是,很多小学老师却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什么呢?原因有几个:一是担心学生提问会破坏稳定的教学秩序,引起
3、班级的无序和混乱,带偏了其他同学的思路;二是认为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有限,提问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基础阶段还是应该以听讲和识记为主。如果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地思考和提问,记不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最终的结果还是不能考好成绩。3•教学方法的僵化。从孔子讲学开始,中国学校里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便是老师在前边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不能有丝毫的坐姿不正,以讲为主,以听为辅。填鸭式的教学带给学生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的感觉,不用动脑筋,知识和答案便有人自动送来,听了吸收即可。即便教师设置了提问的环节,也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该怎么提问,怎么
4、回答,学生必须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提出问题或者总结答案。倘若稍微出离了这个范围,教师便会以跑题为由赶紧把学生的思绪拉回,步入学习知识的正题。提问的前提往往是质疑和探究,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哪里有质疑和探究的余地和动力?当然,也不可能会提问、能提问。二、解决对策1.遵循思维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探究人们的思维习惯,必定是先产生疑问,再进行质疑,进而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是思维开动的导火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和动力,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思考以寻找合理的答案,找到答案后会再次进入探索求知的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的学习习
5、惯。因此,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疑问的兴趣,教给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权威。2•消除学生心理恐惧感,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小学生年龄小,尚处于学习语言表达的阶段,总会有表述不够准确、完整的时候,且没有掌握纯熟的提问技巧和方法,所以在提问时,难免会害怕和紧张,担心回答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担心提出不合适的问题受到同学的耻笑;还担心自己的提问不合适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重重的顾虑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采取各种方式疏导学生的畏惧情绪,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感,用宽容的心态和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提问。例如,有的学
6、生由于紧张而不能流利地说话,要允许他调整心态后再次提问,或者课下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教师要允许他先书写成文,在课堂上念出来;另外,老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极为重要。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教案教程,在教学中注意各个环节的扣合,稍微放慢节奏,让讲课有条不紊地进行,舒缓学生的紧张心理,诱导他们慢慢提出心中的问题。很多老师都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对于熟悉的内容,就会容易产生疑问,为课上提出问题做好前期准备。同时,老师还可以开展讨论、小组竞赛的形式,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消除恐惧感和顾虑,勇于质疑和
7、提问。通过进行多种学习形式的尝试,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体会到课堂的乐趣,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才会真正地热爱思考和质疑,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途径之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不是朝夕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是简单地训练几次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而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时时坚持,作为长期的
8、教学目标去全力达成,让他们养成爱思考、会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为孩子们的长期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责编张晶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