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046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2年7月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步入职场,成为求职的主力军,因此探讨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并做好相应的就业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对策 课题:2014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课程编号:BJSZ2014YB53。 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他们与时俱进、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个性突出,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特的特点在一定
2、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心理。科学分析“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并做好相应的辅导工作,是实现提高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方面。 一、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有如下几个典型表现。 1.焦虑心理4 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受世界经济结构变革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加之就业
3、总量的增加,导致“90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90后”的大学生表现出对未来就业的焦虑。不少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忧虑重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2.从众心理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nformity),亦译作遵从或相符等等。从众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随大流现象”。“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生活在
4、衣食无忧的家庭,他们更希望找一份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工作,从这份工作中他们可以获得安全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等。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传统就业“铁饭碗”思想又开始复燃,有些大学生还没有弄清自己的能力、专业和目标便盲目选择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应聘,导致这些单位竞争激烈,而一些民营企业则无人问津。 3.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自愧无能从而丧失信心,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人格缺陷。自卑的人总认为自己外貌、个性、品质、能力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标准,从而丧失实现自我的信心。“90后”4都是在父母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5、一代,他们很少经受挫折,所以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就会束手无策,经受几次挫折便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使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展示。 二、90后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1.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最新的心理学脑部研究报告表明,善于处理情绪并能觉察别人情绪的人,即能用理性控制冲动的人,在社会上较易获得成功发展。2014年我国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28万,“90后”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如此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只有积极乐观,善于提高自己的人,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因此,高等学校要通过模拟面试、心理训练等多种形
6、式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学生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全面正确地认识困难和危机。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90后大学毕业生要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多学习新知识,不断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深化应用,增强自身本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高等学校要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发展的意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今天的热门不一定是明天的热门。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在就业过程中保持自信,坚信自己的选择,不随波逐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尤其是自身的特点去选择职业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3.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
7、90后”4的大学生大多都是被宠惯了的独生子女,成长的道路也基本都是一帆风顺的,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他们大学毕业后独立面对就业过程的各种问题时就会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受挫时,他们容易意志消沉,自卑怯懦。“人格之道,当治于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格的根基。所以高等学校要在提高“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下功夫,运用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活动、心理游戏、素质拓展、知识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90后”大学生才能自如地应付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实现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高质量就业的目
8、标。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周方遒.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