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3729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6
《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丰润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丰润之美 摘要:在沉浸式课堂中,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师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思想和行动的体验,在体验中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也是语文人文精神最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沉浸式;语文教学;人本;文本;静中求活 品一杯香茗,邀数名同道中人,在语文世界里徜徉,是一件乐事。“沉浸”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词语,犹如碧螺春茶,用活泉冲泡,方能浸润出沁人心脾的香茗。语文教学是感性的,充溢着情感、精神、人文的美感。语文教学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
2、界。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获得丰润之美?我们需要随时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创造、寻求、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几个关系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一、把握好“人本”与“文本”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要求教师把自己阅读的结果或者某一种结果(如教参对文本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导致“满堂灌”的弊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而教材这一“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从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本”与“文本”的关系,把握好学生与教材的
3、 关系。4 本着这一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分别写了四处自然风光,赞颂了山水的神奇美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授这一单元课文时,把文言文单元的《与朱元思书》结合在一起学习,从分析写景散文的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文,学习如何有层次地描摹景物。作者由山水之美油然而生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和《鼎湖山听泉》中作者的“到此已无尘半点,
4、上来更有碧千寻”的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散文在内容、思想、写法上对现代散文产生的影响,对古今散文发展有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是单一教授课文所达不到的。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 教师上课都希望课堂气氛活泼,但只是追求表面的“动”,过于热衷课堂教学的气氛,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会提问一些浅显的不足以成为问题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就能完成的问题。课堂气氛热闹是热闹了,但学生并无所获。有时
5、为了追求课堂观摩的效果,没有能登堂入室地仔细研读作品,徘徊于文本之外,热热闹闹地说一些陈陈相因的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动”显然是不足取的。 课堂中同样离不开“静”。比如,在古诗教学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静思静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必须的。在“静”中凝神深思,顺着教师语言的点拨,渐入诗境,反复品味。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是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
6、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这种“静中求活”的课型,表面上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 三、辩证对待阅读中“入”与“出”的关系 长期以来,传统阅读教学和阅读观念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认为阅读只是作品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认为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只是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我们认为全程的阅读应是读者和作者理智、情感的交流,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应是对作
7、品主动进行加工和重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学生不仅要接受作品信息,还要能由内到外地输出信息;不仅要理解作品思想内容,还要训练阅读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创造力,真正体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 阅读是学生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心灵默默对话。“出”,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的积累来解读作品,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的欲望。不“入”则无所谓“出”。“入”是“出”的基
8、础,“出”是“入”4的最终目的。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探究研读、质疑评价、迁移拓展”,也就是先“入”后“出”。 沉浸是在师生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中,在沉浸式的课堂中,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师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思想和行动的体验,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也是语文的人文精神最明显的体现。这种“沉浸”使原来干涸的语文课堂丰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