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ID:31159992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_第1页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_第2页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_第3页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摘要数形结合法是中学物理的重要解题方法,可使物理概念、过程、规律更形象、直观地展现,简化解题过程,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可以体会这种方法的特点,提高解题技能。  关键词物理学科数形结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13-02  数形结合的方法就是运用数学图像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示物理规律的一种物理教学方法。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像法解题便是

2、一例。因在高考命题中屡次渗透考查,这种方法在于引起学生注意,它能启迪学生思维,在提高解题技能和运算速度上都有很大地帮助。  一、借助物理图像启迪思维、提高能力  运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能和运算速度有很大地帮助,起到比解析法更巧妙、更灵活的独特效果。对于有些物理问题,采用物理图像的方法求解更容易、直观、方便,易于理解,通过数图转换训练,可以使学生得到简洁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  二、借助物理图像阐明物理规律4  物理图像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叙述物理过程,鲜

3、明地表达物理量间的依赖关系,直接表明其变化特点,并提供直观清晰的物理图景。在物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常常借助物理图像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物理规律。  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直线图像绘制方便,正比关系明显,为了使获得的图线为一直线,往往采用将被测数据作某种变换后的数值作为变量,从而得出正比图线。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利用安阻法或伏阻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往往通过改变横纵轴的物理量来达到化曲为直的效果。  三、理解图像含义及所提供的信息  1.轴:弄清直角坐标系中横轴、纵轴代表的含义,即图像是描述哪两个物

4、理量间的关系,是位移――时间关系?还是速度――时间关系?……同时注意单位及标度。  2.点:物理图像上的“点”代表某一物理状态,要弄清图像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实质是两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瞬时对应关系,如代表t时刻的位移s,或t时刻对应的速度等等。在图像中我们要着重了解截距点、交点、极值点、拐点等这些特殊点的物理意义。  3.线:图像上的一段直线或曲线一般对应一段物理过程,即纵轴代表的物理量随横轴代表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  4.截:即纵轴截距,一般代表物理过程的初状态情况,即时间为零时的位移或速度的值。

5、当然,对物理图像的全面了解,还需同学们今后慢慢体会和提高,如对矢量及标量的正确处理分析等。  5.斜:即斜率,也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规律,看两轴所代表物理量的变化之比的含义。同样可以从物理公式或单位的角度分析,如s-t图像中,斜率代表速度等等。4  6.面:图像和坐标轴所夹的“面积”常与某一表示过程的物理量相对应,如能充分利用“面积”的这一特点来解题,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使解题过程得到简化,起到比解析法更巧妙、更灵活的独特效果。如速度-时间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气

6、体压强-体积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就是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功;力-时间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就是力在这段时间内的冲量;电容器充电过程所带电荷量-电压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就是电容器中所储存的电能等等。  四、利用物理图像解决物理难题  【例1】如图1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弹簧相连,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推木块A,从开始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当木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_____aB;当木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_______VB(填“”“=”)  【解析】A的合力是

7、F减去弹簧的弹力,而B的合力只有弹力。弹力是变力,随压缩量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刚开始A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B是加速度增加的加速运动。我们用公式分析会觉得这个题目很难解,而且很容易出错。但我们若把A、B的运动情况用v-t图像(如图2)来表示,则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在t2时A和B速度相等,但那一点切线的斜率B大A小,所以aA>aB,而当t=t1时,斜率一样,但VA>VB。  【例2】如图3所示,两相同的小球同时沿甲乙两光滑的圆弧形轨道滑下,甲乙轨道的长度相等,问它们谁先落下?4  【解析】两球下落时都做

8、非匀变速运动,因此,我们很难从公式入手来判断谁下落的快。但借助于v-t图像就能迎刃而解。两球的初速均为零,由机械能守恒可知末速大小相等设为v0,因m1的加速度由大变小,m2的加速度由小变大。故作出它们各自的v-t图像(如图4所示)。图线1的斜率由大变小,图线2的斜率由小变大。但由于路程相等,故图线下面的“面积”应相等,显然必有t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