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76919
大小:7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6
《35-西昌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西昌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进一步深化“本科淫丿力(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5)6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将深化创
2、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而提高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校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贡献度。二、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捉高培养质量,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I•办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基本原则。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
3、、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索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着力解决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突出问题,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糟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良好教育环境。三、总体目标2015年下半年起,启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到2017年,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
4、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产教融合、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冇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扩大到全体学生,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把西昌学院建设成为区域性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四、主要任务和措施(-)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完善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围绕顶层设计、口标定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
5、专题学习、研讨、座谈、学术讲座、宣传与培训等活动,牢固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和“而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改革意识。完善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在组织保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列为学校未來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按照学校“办学定位的区域性、专业设置的地方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及培养目标的职业性”的办学总体思路,以学生为中心、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校、行业和企业共同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制订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质量标准和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同时引
6、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2015级开始,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各人才培养的课程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要坚持做到七个原则,即冇利丁学生全而发展、冇利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并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有利于反映学科差异并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冇利于校企联合培养并提高学生(对I」)就业率、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有利于可持续改进。(三)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
7、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实施以学科专业建设、生源(第一志愿填报人数)等因索为依据的学科专业竞争机制。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年底前完成学校年度报告编写上报工作。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
8、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各专业的跨学科交叉课程不低于5门。自2015级起,首先在农学类专业中增设经济管理类课程,在工程类专业中增设文学类课程,在文学类专业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