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

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

ID:310417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7-21

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_第1页
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_第2页
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_第3页
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_第4页
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商鞅的法治思想和他的变法改革摘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商鞅的法律思想以及他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改革,有其历史必然性。他的变法措施,增强了秦国的国家实力,使秦国一跃成为诸侯之最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他的严刑峻法也使得其树敌太多,最终不得善果。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重视三农问题,重视教育,人才,抑制特权等社会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商鞅生平法治思想变法改革现代意义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留下了自己的印迹的伟大人物可以说是多如星辰,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对历史作出了贡献。在这些伟大的人

2、当中,商鞅就是群星中最璀璨的一颗。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时代的呼唤商鞅生于战国后期。春秋战国是个纷乱复杂的年代,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出现的思想最活跃的年代,儒,墨,道,法……各家阐述自己的治国理想,并努力将这些理想付诸实践,有孔子周游列国,倡导“以德治国”,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和平相处,道家偏执于“清静无为”,提倡“无为而治”;但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数法家,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即使汉武帝以后是儒家独霸天下,但其实说来都是“外儒内法”,外施仁义而内崇尚法度,总是以法为本,而辅之以仁义道德,就算封建统治比较开明的唐王朝,治国还不是都靠《唐律疏议》。时至今日,

3、“百家争鸣”的局面仍然为人所称道。我想,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让那些具有真正才能的人登上历史舞台。不是有句话讲,乱世出英雄吗?商鞅正是顺应了那样的历史大潮流而生的。正如恩格斯评价拿破仑的那样:“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①。商鞅这个名字是偶然,商鞅的角色却是个历史的必然。商鞅是个精神和行动完美结合的人。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有济世之心。商鞅曾经说过:“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足见其鹤立鸡群。他终其一生不折不扣地推行变法,实践着自己

4、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最后他被施以车裂之刑,这其实从反面肯定了他的变法改革,那些趋炎附势,左右逢源的人下场肯定不会这么惨。历代的改革家,都是需要有大智大勇的精神的。正是商鞅的这种精神,才使他在纷乱复杂的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做出了彪炳千秋的事业。(二)、商鞅其人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鞅这个人。“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②。据此,们可以得到商鞅的基本身份:生在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商鞅原本不姓商,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其为卫鞅,或叫他公孙鞅也可以,后来封于商,后人才把他称作商鞅的。商鞅年轻时就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座门下任中庶

5、子。“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③什么叫中庶子呢,就是在国君或相国的左右当侍从的一种官,用一句时髦的话讲,那叫文秘。当时,商鞅就是给公叔座当侍从官,帮其出谋划策。商鞅因为其出众的才能,得到公叔座的赏识,但是他并没有及时的让商鞅崭露头角。“7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④后来听说秦国的秦孝公召集天下英才,于是公孙鞅来到秦国,通过当朝宠臣景监进入孝公的身边。公孙鞅抓住机会,通过第三次朝廷辩论,向秦孝公传达“霸道”的思想。前两次商鞅给孝公谈的是“帝道”和“王道”何为“帝道”:“以德治国,为公天下,是则天下共举,可成五帝之业”⑤是商鞅第一次觐见孝公时所谈;何为“王道”

6、:“以仁治国,泽及百姓,万国景仰,可成三王之业”⑥乃商鞅第二次会见孝公的论调;但这些都激不起孝公的兴趣。当商鞅第三次见到孝公,献上他的“霸道”理论的时候,孝公才喜上眉梢。“霸道”其实就是一种使秦国迅速强大的方法,正好迎合了急功近利的孝公的野心,因此商鞅才得到孝公的赏识,并逐渐掌握了秦国的实权。二、商鞅的法律思想(一)、从秘密法到公开法的嬗变我们前面介绍商鞅的时候,说到他好刑名之学。我们来粗略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法制环境。战国时期,法制已经公开化,从春秋时郑晋两国铸刑鼎事件发端,法律从神秘化到公开化的步伐已经走得差不多。据《左传》记载,召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36年)郑国

7、执政子产将刑书铸在鼎上,第一次将国家的法律公诸于众。叔向写信给子产说:“吾始有虞于子,今则已也。昔先王之制,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民知争端也,必将弃礼而征于书……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子产回信说:“吾若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叔向的意思是说,我原来对你子产还是很看重的,可现在对你很失望,先王之所以不将刑法公之于众,是怕老百姓知道了,就放弃礼,光照刑书的规定来解决事情了,这可能导致礼崩乐坏。现在子产做的事就是可能破坏先王之制的做法,制度变了,看来国家也将改变。子产回叔向说,我确实让你失望了,不过,我现在做的事,只是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