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3485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提升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几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升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几点策略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数学思维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人教版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大量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理清数量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实际问题解答的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学生对实际问题内容的明确程度。新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大多采用场景图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的问题出自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是以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镶嵌其间的,并呈现一定的无序性、隐蔽性,很难形成对问题的完整印象。
2、 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就出现了尴尬局面,学生对计算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而在解决问题难题上,学生就呈现出被动、沉闷、低效的状况,就出现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无法独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反映了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不足:我总是和盘托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亦步亦趋地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理解,却没有将自己获得思路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没有提升学生获取思路的水平。由此可见,向学生展现教师获取思路的过程,引领学生借助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逐渐提高学生自主获取思路的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条策略非常重要。5 1.理解题意是根本 理解题意就是常说的“审题”,是解决数学问题
3、的基础,审题正确与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效果。从一年级起,就要慢慢地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题意: 读:弄清题意。给学生充分的读题时间,把实际问题认真仔细地逐字逐句读,边读边思考,学会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每一种新的形式呈现时,特别要花时间有序地读出图或表中的信息,在读中弄清条件和问题。 画:弄清关系。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用“―”和“~”划出条件和问题,圈出关键词,明确条件有几个,问题是什么。对于一些特殊问题要在读的过程中挖掘出隐含条件,还要看看有没有多余的条件,学会借助直观模型(如实物图、线段图、方格图、列表等)表示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想:理清思路。比如
4、,条件与条件之间有无直接的关系?如有,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推出什么结果(综合法的思路)?问题与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题中已知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分析法的思路)?再根据自己的分析有序地进行梳理。 2.思路训练是关键 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质是: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借助各种策略,构建从已知条件到达未知结果的逻辑链条的过程。因此,解题时的思路分析与训练是关键。将获得解题思路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不能就方法讲方法。 3.站在学生角度解决问题5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因为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精心备课,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这与处在“摸索前行”的学生,地位悬殊较大。我们
5、也不太注意给学生完整地呈现获得解题思路的过程。其实,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妨给学生呈现一个并不“高明”的自己,真实地再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的努力、失败、尝试、调整、猜测,甚至疏忽、错误,这样,学生不仅可能学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为获取解题思路而使用的方法,而且还能学会一种思考的努力和坚持,包括体验失败的挫折。 4.引领学生走向终点 教学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学生有一点朦胧的思路,却不能沿着自己的思路走到底。以至于他们会慢慢丧失自主获取思路的信心,渐渐地形成将难题交给教师和家长的依赖心理。因而,更好的做法是,教师要沿着学生的思考出发,带着半路抛锚的学生走向终点。这
6、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思考的价值,体验到思考的力量,从而提升解题的信心。 5.破“线”立“块”,求深求广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以具体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开展活动,通过感悟、体验、概括等形成策略。但很多教学由于只注重围绕例题“单线条”推进,往往认为解决一两个问题后,学生就能形成策略,导致策略发育上的“营养不良”。于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学时会学后不会”的现象,究其原委是学生对策略缺乏丰富感悟和深刻认识。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应注重求深求广。 6.展现多种问题方式,拓展理解角度5 纵观一二年级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利于
7、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自觉理解题意,提炼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度拓展一些灵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从中选择、综合已知条件,理解问题的本质。 (1)舍弃多余条件。教材中呈现的问题大多数是“完整型”的,即条件与问题完全匹配,而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如:“草地上有5只白兔,9只黑兔,7只灰兔。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多少只?”这个问题中的“9只黑兔”是多余条件。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度增加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辨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