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10802
大小:8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5
《潘洪建:教学论的知识旨趣及其实现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潘洪建:教学论的知识旨趣及其实现路径【内容提要】追求绝对正确、永恒不变的本质是教学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基本追求,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及其知识旨趣导致教学论研究对教学生活世界的遗忘、疏离,这一取向在当代己遭到批判。与此相反,教学论研究还存在着将教学理论操作化、实用化、技术化的倾向,这一取向也并未使教学论摆脱危机。教学论研究正在从本质揭示转向价值探寻,从实践指导走向实践批判。教学论者应做的事情是:理解教学、反思教学、变革教学、对话教学。【关键词】教学论/知识论/教学实践一、“本质主义”的破灭“本质”问题属于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本质”
2、一词始于古希腊思想家对自然的本源性思考,他们有感于自然的变幻莫测与捉摸不定,从而对口然、对人生充满恐惧与不安,思想家们试图对这个变幻不定的世界进行解释与说明。在西方哲学史上,自巴门尼德的“存在”始,探究事物“是什么”成为哲学的基本追求。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在追问“是什么”,诸如美是什么,勇敢是什么,德性是什么,等等。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在他看来,“现彖世界”变幻不定,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的,共相、理念是具体事物的摹本,具体事物不过是这个摹本的影子和对理念的分有。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莱布尼茨的
3、“单子”、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均试图从各自的角度解释世界,为现实世界的存在提供依据、安靠,试图在变化中发现不变,用不变的东西解释变化的东西。他们认为,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把握外部世界,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获得灵魂的宁静与内心的平衡。自然研究就是透过现彖,揭示本质,把握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维方式慢慢地潜入人们的意识深处,不断地积淀,最终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为知识研究的基本旨趣。它不仅仅统治着哲学研究,而且在自然、社会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日益占据统治地位。教育学包括教学理论的研究也接受了本质主义的思维路径,
4、探寻教学的本质、规律、规则成为教学研究的基本旨趣。“教学本质”、“教学规律”成为教学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和知识表达的核心范畴,缺乏“教学本质”、“教学规律”言说的教学理论被视为粗陋、肤浅,受到排挤、冷漠,甚至被边缘化。教学论者确信,只要认识了教学的“本质”,找到了教学的“规律”,就掌握了教学的真义。因此,我们看到,教学论教材、著作充斥着类似教学的“本质”、“规律”等术语(当然,存在着观点、表述方式、数量多少的差异),本质、规律的阐述与解释常常是教学论知识体系展开的先声,我们正是在阅读、理解、消化“教学本质”、“教学规律”过程中进
5、入教学论知识的学术殿堂,开始教学论的学习与研究,至于教学现彖、教学问题、教学事件则不足挂齿,它们仅仅是本质理解和规律把握的例证,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仍无根本改观。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及其知识旨趣导致教学论研究对教学生活世界的遗忘、疏离,关注本质,忽视现象,只问规律,不计问题,教学理论愈益抽象、枯燥,远离教学现实,醉心于休系构建,沉迷于逻辑辨析,理论研究之路越走越窄,失却了研究的生机与活力。木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及其知识旨趣在当代遭到批判、揭露。后现代思潮的崛起,反木质主义的出现,正是对本质主义的反驳。尼采喊出“重新评估-•切”的口号,胡
6、塞尔要求“冋到事情木身”,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木质”,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存在状态进行吋间性分析,以使世界敞开、去蔽、澄明,罗蒂反对“镜像自然”,詹姆斯认为世界有多个版木,杜威也反对木质的预设。在他们看来,木质追求与回答,是柏拉图式的虚构和臆断,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霸权,体现着专家的意志,是专家理论知识对教师实践知识的压抑。教学论研究对木质的过分执著,仅仅关注僵死的、唯一的、绝对的木质、规律,忽视了生动的教学现象,遮蔽了教学的“木真”,导致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冷漠,学生丰富的经验、情感被理性化、机械化、物质化,背离了教育的口标、理想
7、和人的生命、精神的内在诉求,致使教学理论愈益枯燥、抽象、呆板。教学论研究的木质主义追求忽视了一个基木事实,那就是,教学世界不仅是一个事实世界,而且也是一个意义世界,教学现象不同于自在的自然现象,它是一种人文、社会现象,它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与自然现象相比,人文社会现象更复杂、更丰富,它是开放、动态、不断生成的,充满价值预设、口标追求和理性探险。教学没有僵死的、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本质、规律,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只能使教学论研究陷入困境。二、“实践指导”的迷误与木质主义研究相反,教学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一种强调运用、追求实用,将教学理论
8、操作化、实用化、技术化的倾向。木质的追求、规律的探寻使教学理论空乏、玄奥,远离教学实践,遭到实践第一线教师的指责、不满和抱怨,一些具有“使命感”的教学论研究者开始面向教学实践,转向实践研究,承诺教学论研究应贴近教学,走进教学,为教学实践服务,对教学实践进行具体而微的指导。有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