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9030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以读立本,让文言文不再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读立本,让文言文不再难 【摘要】纵观目前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并不令人乐观,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还都有一种畏难情绪。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安排好各种读法,指导好学生,以学生为根本,以课堂为载体,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一定有助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立读为本”应该是一条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以读立本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学 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2、,僵化、呆板导致学生本来就“畏惧”的文言文,兴致更加缺乏。而教师又不能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会消极等待,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重“言”,轻“文”5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读的时候拗口,学的时候吃力,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这点固然重要。但这样做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
3、影响,认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三、重课文分析,轻情感感悟 对文言文教学,先由学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教师先串讲,疏通文意,再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几乎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很少有人注意到利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去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去学习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方法: 第一,自读――解决文字障碍的有力工具。阅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基础,读清句读是根本,读出语气和语势是提高。文言文中多有生
4、僻字、多音多义字,又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学生自读时会及时发现,发现了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或者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也自然会掌握其含义。自读时学生要想读通句子,还要特别关注句子的句读,不读破词句,就要注意哪些字词是连在一起的,哪些字词是断开的,这时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就会自然发挥其作用。而读清了句读,往往就会领会句子的结构及其要表达的意思。有了这样的基础,文言文的教学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了,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兴趣,以为学习文言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这对于下一步的学
5、习文本就起了一个催化作用。设想一下,如果一开始不解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以后又怎能提高课堂效率呢?5 第二,范读――激发学生兴趣的不二法门。学生的自读,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他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范读,那就更能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和审美情趣。学生们的模仿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何况语文是一门文学色彩和情感气息非常浓厚的学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或者借助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比如,《愚公移山》,通过老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学生就会初步体会出“谁智”“谁愚”,范读《与朱元思书》
6、则能让学生接受自然的洗礼和心灵的升华。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诵上,特别是语调、语气、语感、轻重顿挫等方面。比如在范读《岳阳楼记》时,就要特别注重作者在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情感的抑扬顿挫。开始的叙事语调可以平淡些,紧接着的岳阳楼周边的美景以及迁客骚人因物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读起来就要有声有色、有喜有悲,语调高低有别,语速有快慢之分。结尾处是点明全文的中心,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因此这一部分读起来就应激
7、昂高亢、铿锵有力。试想一下,有了这样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能不听得全神贯注,能不激起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吗? 第三,品读――5与作者、文本对话的必然环节。自读、范读虽然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但还不是关键所在,惟有认真地品读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自读、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沉浸文本中,体味文字本身的魅力,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体悟文字所传递的思想与情感,形成独特的体验与理解,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及作者思想的载体文本融汇,跨越时空会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
8、和人生的有益启示。某老师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就以“女人是水,男人是山”,让女生品读“异水”,男生品读“奇山”,这种有创造性地品读文本,能不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所描绘的美景之中吗?学习文本的感悟,也就会顺理成章地显现出来,当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