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

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

ID:30437606

大小:42.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9

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_第1页
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_第2页
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_第3页
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_第4页
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计量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郑卜意学号:11Z120930109专业:英语班级:11英语Z1班设计(论文)题目:SkopostheoryinHangzhouhotelnametranslation目的论角度下杭州宾馆名称的翻译指导教师:张燕子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年12月9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上海申博成功之后,中外国际交流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教育等方面蓬勃发展,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最佳的投资地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访中国,而住

2、宿休息成为他们所关心的一项内容,宾馆正迎合了这个需求。杭州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着江南丽景和闻名于世的西湖,已经成为中外友人的旅游热点之一。同时,随着中国酒店行业的国际化,杭州酒店经营者需要为酒店起一个合适的英文名字,这不仅能够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还能够促进酒店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加速我国酒店的国际化。而我有幸参加一酒店实习,感觉这家酒店的名称翻译并不是很贴切,人们先知道酒店名称,再选择入住,在学习目的论知识之后,认为以目的论作为杭州酒店名称的翻译理论依据尤为恰当,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译者应该

3、从目标读者的思维习惯,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接受心理出发,为酒店提出合适的英文名。论文的目的和思路论文目的:本文选取了一个特别的同声传译类型进行研究,即同声传译中文稿对于英汉视译的效果的影响。文稿演讲的同声传译具有特殊的挑战性,事先准备的讲稿语言华美,逻辑严密,不像即席发言那么容易理解和记忆,再加上速度较快,译员很难跟上发言人的速度,译员经常会面临在同声翻译时使用稿件还是不使用稿件的为难状态。本文通过运用吉尔的多任务处理模式理论分析和一个小型实验,尝试寻找有稿与无稿的表现差别,并为译员的译前准备工作及遇到此类的情况找出

4、一条有效的解决方法。思路:第一部分:介绍第二部分:理论框架2.1多任务处理模式2.1.1SI模式与CI模式2.1.2SIT模式2.2事前准备演讲稿的语言特征2.2.1语言学特征2.2.2信息特征第三部分:实证研究本次实验以中国计量学院英语专业口译方向大四学生为对象,随机选取3名口译方向学生进行测试。3.1实验设计问题3.2受试者:3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口译方向学生3.3根据以上理论模式,提出以下考察预测:A.预测1:译前充分准备的有稿英汉视听口译的效果要好于无稿英汉口译B.预测2:译前准备充分的有稿英汉视听口译效果好

5、于译前无准备的有稿英汉视听口译C.预测3:译前无准备的有稿英汉视听口译效果差于无稿英汉口译3.1实验材料与方法:在不同时间分别对三名学生进行两篇题材不同,难度有别的字数800-1000字的英汉口译模拟。每篇文章由三人完成有稿有准备、有稿无准备以及无稿三种情况的测试。3.2实验步骤3.3质量评估的基本指标第四部分:结果及分析4.1实验数据结果4.2结果讨论4.2.1实验发现4.2.2表现差异原因4.2.3文稿对视译影响分析4.2.4视译训练建议第五部分:结论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北京成

6、功举办奥运会以及上海申博成功之后,中外国际交流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教育等方面蓬勃发展,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最佳的投资地之一,以中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主会场的国际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使“口译风”随之在各地兴起。在这样的环境下,口译作为会议翻译的主要途径地位日益重要,其教学和研究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兴趣。口译根据其形式基本分为视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三大类别。口译中译员要经过原语接收、理解、转换、译人语表达等一系列过程。然而这一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而纯语言学的模式不能完全解释这一过程的诸多环节及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

7、地了解这一过程,从六十年代开始,西方研究人员转向认知科学,包括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寻求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到七十年代,从认知学角度描述口译过程已发展成为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不仅引起了口译员及口译培训教师的兴趣,还吸引了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对于不同的情况,译员的准备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翻译时的精力分配亦有所不同。对于此种现象,国内外口译专家都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其中最著名、最多人认同的就是法国教授吉尔(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吉尔是目前口译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是跨学

8、科实证研究最著名的代言人。20世纪80年代口译研究者对专业译员的“错译”和“漏译”的分析都集中在“注意力”(effort)上。吉尔认为原因众多,不完全是译员的错误。因此,针对有些错译和漏译现象他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式”假说。按照这一模式,吉尔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够提供的注意力总量。口译过程中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须小于大脑所能提供的注意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