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doc

《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doc

ID:30101225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6

《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doc_第1页
《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doc_第2页
《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doc_第3页
《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doc_第4页
《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离骚》题名的文化透视  摘要:“楚辞”基本属性是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篇目之一。关于“离骚”的名称历来就有很多解读,最早可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的“离骚者,犹离忧也。”实际上,“离骚”是楚方言,是一个苗语词汇,最初是一个用古汉字的读音记录苗方言的词。前人对“离骚”的种种解释,其实都没有摆脱司马迁既定的思维模式。“离骚”在苗语里的意思实际上是通过“诉说”、“申诉”、“劝说”或“斥责”,把内心的想法及因遇不公而带来的委屈及愤怒表达出来。  关键词:离骚;楚语;苗族;苗语  中图分类号:G1

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02-0108-06    《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篇目之一。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称《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P37)这表明了“楚辞”基本属性是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依赖于楚语这种特有的载体而存在。《礼记・王制》里提到“南方曰蛮”。荆楚是南方蛮族生息之地,内部民族关系比较复杂。在楚各族中,苗民最早出现在南方,是楚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苗语是楚国的土著语言,也是楚语的主体语言形式。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已逐渐与华夏文化

3、走向融合。楚文化是楚辞诞生的文化母体,苗语是楚辞的语言载体,对苗语不熟悉不了解对理解楚辞自然会出现偏差。    一    关于“离骚”的名称,历来就有很多解读。对“离骚”的最早解读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解释“骚”为“忧”,而“离”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他没有明说,但我们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可以了解到:“罹,心忧也。古多通用离。”在上文司马迁还提到:“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眼里“离”就是“忧”的意思。“离骚”是与“故忧愁幽思”联系在一起的,用现代汉语来解读司马迁所注“离骚”,就是“忧愁、

4、深思”之意。司马迁是最早把“离骚”和“愁”联系在一起解读的,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实际上没有讲出“离骚”深层次的含义。后人解读“离骚”都以司马迁的说法为基础,从班固和王逸起派生出两个支派,总体上来说没脱离“忧愁、深思”的框架。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是这样解释的:“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2](P51)在这里班固把“离”作动词来理解,即“遭受”。这种解释方式表面上看是在司马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实际上离“离骚”本义更远。除此之外,唐代的颜师古和清代的钱澄之又先后把“骚”理解为“忧动”和“扰动”,也都没有脱离“

5、忧”的范围。清代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骚”条注中说得更加强化了以上观点:“《屈原列传》曰‘离骚者,犹离忧也。’此‘骚’古音与‘忧’同部得之,‘骚’本不训‘忧’,而扰动则生忧也。故曰‘犹’。”[3](P495)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说“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4](P2)把“离骚”解释为“别愁”。这其实是在司马迁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更能切合屈原的遭遇。把“离”理解为“别”其意义似乎也很通顺,但仍然不得要领。宋代项安世说:“《楚语》伍举曰:‘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

6、’韦昭注曰:‘骚,愁也。离,畔也。’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5](P21)这种解释实则承袭了王逸的说法。明代汪瑗在《楚辞集解》中也赞同了王逸的观点,同时对班固、颜师古和钱澄之的观点加以驳斥:“若谓明己遭忧而作此辞,则二十五篇为遭忧之所作者多矣,而总称之曰‘离骚’可也,又奚必篇各有其名乎?”[6](P292)明代李陈玉在《楚辞笺注》中对王逸的观点加以引申并提出“就骚解骚”。[7](P3)“就骚解骚”,从文本中找答案,为《离骚》解题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清代的戴震又承袭了李陈玉的说法:“离,犹隔也。骚者,动扰有声之谓。盖遭谗放逐,幽忧而有言,故

7、以‘离骚’名篇。”并认为:“离骚即牢愁也,盖古语。”[8](P101、135)钱钟书也是围绕”别”生“愁”来解读的:“‘离骚’一词,有类人名之‘弃疾’、‘去病’或诗题之‘遣愁’、‘送穷’;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9](P583)  近人游国恩先生说:“《楚辞・大招》有‘伏羲驾辩,楚劳商只’之文,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或即同实而异名。西汉末年,赋家扬雄曾仿屈原的《九章》,自《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牢’‘愁’为叠韵字,韦

8、昭解为‘牢骚’,后人常说发泄不平之气为‘发牢骚’,大概是从这里来的。”[10](P285)毋庸置疑,戴震认为“离骚”是古语和游国恩先生对“离骚”的解释,已经比较接近它的真实面目了。    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