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95759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5
《《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 内容摘要:在镰仓时代以前,日本社会主要通过《孝经》《孝子传》等中国典籍接受儒家忠孝思想,并在律令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到了近世,随着《千字文》在日本教育史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纂图附音增广古注千字文》逐渐被广为阅读,其注释中引用的中国孝子故事,成为近世文学成功塑造在忠孝两难境地中挣扎人物形象的原型。 关键词:千字文日本近世文学忠孝 中国儒家思想很早就东传日本,早在近江奈良时代,日本上层统治阶级就把儒家思想观念运用于治国理政之中,圣德太子制定的《宪法十七条》就明显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侵染,这早已成为学界共识
2、。“忠君”与“孝亲”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体现,自然为日本统治阶级所推崇。通过流传下来的有关论述忠孝主题的科举对策文文献可知,最迟在奈良时代中期日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忠孝观。到了近世,“忠”与“孝”的话题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作品,正是通过成功塑造在面对“忠”与“孝”,“公”与“私”这对矛盾冲突中艰难选择的人物形象,使近世文学获得了空前成功。与早期主要通过《孝子传》接受中国忠孝观念不同,到了近世,文学家们主要通过《千字文》注释所引孝子故事来接受和理解儒家的忠孝观,并成功地用之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下面对《千字文》注所引孝子申明的故事与日本的近世文学中的“忠
3、”“孝”命题进行简单梳理。 一.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孝”命题 虽然儒家的忠孝观念早在奈良时代就已伴随着儒家思想的东传而在东瀛广为传播,但这时候的忠孝思想还仅仅只是影响于上层统治阶级,对于一般平民而言,其影响十分有限,这是由于当时日本主要通过《孝经》《孝子传》等这些中国典籍接受中国孝子思想,而接受方式也基本以科举试策的方式,通过命制有关忠孝的论题来考察律令官人们对这些中国经籍的掌握情况。所以,儒家忠孝观只能为律令官人等上层统治阶层所接受。 进入近世,情况开始大为改观,随着近世町人文化的兴起,新兴“士族”开始通过“说话”、军记物、净琉璃等大众
4、文艺形式接受文化教育。忠孝命题也伴随着这些文艺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要分析近世文艺作品中的忠孝观念,首先不能不提《平家物语》,这是一部成书于近世以前的作品,在卷二“烽火事件”故事中,平清盛欲拘捕“鹿谷谋反”事件的幕后主使后白河法皇,此时长子平重盛向父亲谏言到:“多么悲痛啊!欲行忠君之大义,则必违背恩重如山的父恩。多么痛苦啊!若要避免陷于不孝之罪,则必将成为大逆不道之臣。进退维谷!”i 看过《平家物语》的人想必都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此时的平重盛身陷两难境地:要对主君尽忠,则将违背父命;要遵循父命,势必陷入对法皇的大逆不道之中。�m山阳在《日本外史》中用
5、“欲忠则不孝,欲孝则不忠”这句著名的话对重盛的这一两难境地进行了概括。 可以说,《平家物语》开启了忠孝观进入文学领域之先河,到了近世,很多文艺作品都成功塑造了深陷“忠君”与“孝亲”这一两难境地中的人物形象。下面再举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作品《国姓爷合战》的例子进行分析。 《国姓爷合战》是近松门左卫门最具代表性的净琉璃作品,甫一问世即获得了空前成功。第五段中,国姓爷和藤内当上了延平王,为了光复大明,率领众军准备在龙马原与吴三桂、甘辉率领的鞑靼军决一死战。面对吴三桂、甘辉等所施的飞镖、毒药战术,和藤内镇定自若:“今天一战,我决不用飞镖、毒药等诡术怪略
6、,而要和鞑靼军正面交锋,非亲手杀了鞑靼王和奸臣李踏夫不可!” 和藤内的母亲为使儿子抛却顾虑,完成灭掉鞑靼,光复大明的重任,自绝了性命。为母亲报仇――以非凡的意志突入敌阵的和藤内及其部下,勇往直前、奋力杀敌,眼看鞑靼军就要大势将去、弃城投降,此时意外发生了,鞑靼军把和藤内的父亲绑到了阵前,威胁道:退回日本,就可保你父亲性命,继续攻城,即刻杀掉你父�H!一向勇猛果敢的和藤内此刻“眼前漆黑,动弹不得” 此时,和藤内的父亲则冲儿子大喊:“老朽已经年迈,命不足惜,我儿尽快攻城!”父亲的喊声使和藤内恢复了镇定,欲重新杀入敌阵。但是,在李踏夫举剑刺向父亲脖子
7、的刹那,和藤内“又泄了气”,作品如此形容道:“此刻,哪怕山崩地裂,也不能使他动弹一下吧!”在光复国家,向主君尽忠的大义感召之下,他亲眼目睹母亲自杀,这已经是大不孝,如今,要是再置父亲性命于不顾,使自己陷入双重不孝之境地,他如何承受得了。 当然,近松门左卫门最终给读者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尾:吴三桂和甘辉转向,和藤内不仅成功地救出了父亲,还一举灭掉了鞑靼军。 可以说,恰恰因为近松在故事发展的最高潮阶段成功塑造了在“忠”与“孝”之间游走、挣扎的和藤内形象,从而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近松把和藤内置于一个普通人,对其烦恼和弱点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也正因为这
8、一点,使近松取得巨大成果。 作品有一个细节,和藤内在敌阵前重复着母亲自尽后自己的无力呐喊:“忠君也好仁义也罢,失去母亲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