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08593
大小:17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6
《中医诊断学讲义 (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单元 脉诊细目一 脉诊概说 一、脉象形成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二、诊脉部位 (一)寸口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二)寸口诊法的原理 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便于诊察 (三)其他诊脉部位 1.三部九候诊法2.人迎寸口诊法3.仲景三部诊法 三、诊脉方法 (一)体位——前臂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2、 (二)医生指法——选指、布指、运指 1.选指:指目诊察,三指平齐,略呈弓形,约呈45° 2.布指:中指定关布指的疏密 3.运指 (1)举法:用较轻的指力(“轻取”或“浮取”) (2)按法: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重取”或“沉取”) (3)寻法: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 (4)总按:三指同时用力 (5)单诊: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 (6)循法:循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三)平息 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3、(四)切脉时间 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需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 四、脉象要素 (一)四要素 1.脉位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浅深、长短。正常脉搏的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1)脉位表浅者为浮脉。 (2)脉位深沉者为沉脉。 (3)脉搏超越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 (4)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2.脉数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每分
4、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1)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 (2)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 (3)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 (4)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 3.脉形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大小、软硬等形状。脉形主要与脉管的充盈度、脉搏搏动的幅度等因素有关。 (1)如脉管较充盈,搏动幅度较大者为洪脉。 (2)脉管充盈度较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 (3)脉管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 (4)脉体柔软无力者为濡脉、缓脉等。 4.脉势脉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5、。脉势包含着多种因素,如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主要有由心脏和阻力影响所产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弹性和张力影响而产生的紧张度等。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动势力的强弱及流畅程度。正常脉象,应指和缓,力度适中。 (1)应指有力为实脉。 (2)应指无力为虚脉。 (3)通畅状态较好,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 (4)通畅状态较差,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 (二)八要素 脉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 脉率(至数):指脉搏的频率。中医以一个呼吸周期为脉搏的计量单位。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平脉,
6、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三至为迟脉。 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即脉动范围超越寸、关、尺三部称为长脉,应指不及三部,但见关部或寸部者均称为短脉。 脉势(脉力):指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 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脉道宽大的为大脉,狭小的为细脉。 流利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来势艰难,不流利者为涩脉。 紧张度: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脉管绷紧为弦脉;弛缓为缓脉。 均匀度:均匀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
7、,脉律不均匀,脉搏搏动无规律可见于散脉、微脉等,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二是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一致为均匀,不一致为参差不齐。 细目二 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表现 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2~9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力 二、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一)胃——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 特点:徐和、从容、软滑 (二)神——脉搏有力是有神的标志 特点: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三)根——脉之有根关系到肾 特点:尺脉有力
8、、沉取不绝 细目三 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一、相似部位——脉浮脉名特征临床意义浮脉举之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形不大不小表证,虚阳浮越芤脉浮大中空,有边无中,如按葱管失血,伤阴濡脉浮细而无力虚证和湿证革脉浮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亡血,失精,半产,崩漏散脉浮而无根,至数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