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66969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66969

ID:28520016

大小:4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1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66969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66969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66969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66969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66969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6696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区分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精华和糟粕,并把批评史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古代文论和古代文学作品联系起来,互相印证,加深理解。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大体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容,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批评家和文学观点有比较深入的体会。同时让同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色和价值,加深对祖国文学遗产的认识。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8学时)第一节批评观念的萌芽《诗经》的文学观念。《诗经》作者自述诗旨:美刺与言志。表明古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初步认识。《尚书·尧典》“诗

2、言志”说,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概括表述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特征。第二节儒家的文学思想儒家文学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政治、伦理思想密切相关。他们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必须为教化服务。其理论对后世产生过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儒家文学思想在长期的封建时代里占统治地位。孔子把“文学”修养作为其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诗歌有“兴、观、群、怨”等作用,赞美《诗三百》是“思无邪”,并提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艺术理想,其论文首先重“质”,重“善”但也不轻视“文”,不否定“美”。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的理论把道德修养和文学批评、创作联系

3、起来,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等主张,其理论重视主体修养和批评方法。荀子强调诗与乐的社会内容与教化作用。其理论是后世明道、圣征、宗经观点的先驱。第三节道家的文学思想道家对文化艺术都持激烈的否定态度,但是他们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对于“道”的讨论和“言意之辩”,却被后世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对于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老子倡无为而治,“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反对文与音乐、艺术,反对言辞辩说,提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之说,与儒家文学文学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庄子的“言不尽意”的理论有偏激之处,但也促使人们从文学的内部去考察言与意的复杂关系。庄

4、子主张自然无为,反对文化学术,有其错误一面,但后人受其影响,使“自然”成为一种审美理想。第四节墨家和法家的文学思想墨子的文学思想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他倡导的“非乐”论包含着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批判,但同时又是从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功利观点来否定文艺的。韩非子继承商鞅,强调耕战的重要性,认为文学有妨耕战,“以文害用”,主张禁绝排斥与墨家不同,其对文学的否定,是站在统治者功利立场上的。第二章汉代的文学批评(4学时)第一节诗大序《诗大序》概括了先秦时代儒家对于诗乐的若干重要认识,同时又有补充和发展,构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反映了一些儒家诗论的重要原则。《诗大序》从

5、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并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特征。《诗大序》更明白地提出文学为政教服务的任务,反映了时代的气氛。《诗大序》对风、雅、比、兴、雅、颂“六义”的总结,是古代诗学的重要部分,《诗大序》对诗歌艺术风格提出“主文谲谏”的要求,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一致。《诗大序》对“变风变雅”作品的产生的原因作了解释。第二节司马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体现了敢于抗争、敢于批判现实的精神,也涉及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创作心理与条件的一些问题。对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的影响。“发愤著书”说揭示了在封建社会文学创作史上的普遍现象。司马

6、迁论屈原作品,虽受刘安影响,但更深刻、更全面指出屈原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特点和价值。司马迁对辞赋作品与作家的评价也较公允。第三节扬雄扬雄主张明道、征圣、宗经,是儒家思想在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反映。扬雄虽也推重屈原作品,但不满其斗争精神。他认为赋的描写“劝百讽一”,对汉赋的“淫丽”提出批判,他一方面认为《史记》秉笔直录,但又批评《史记》杂而好奇。第三章魏晋的文学批评(3学时)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倡“文以气为主”之说,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曹丕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奠定了文体风格学的基础。曹丕高度地评价文章的价值和作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

7、丕批评文人相轻的态度,指出人才各有所偏。其理论显示了当时批评的新风气。第二节陆机《文赋》.《文赋》目的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文赋》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对于文学创作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兴问题的论述尤为精辟,对于创作中的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表现手法,也有精当的论述。对各种文体及其与风格的关系,《文赋》也对曹丕的理论有所发展。“诗缘情而绮靡”说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要求。《文赋》的理论对《文心雕龙》有直接影响。第四章南北朝的文学批评(10学时)第一节刘勰《文心雕龙》《文心》体大虑周,是空前的批评巨著。《文心》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者主观条件。全书分

8、上下编。上编《原道》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