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ID:30160181

大小:64.5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27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著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

2、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

3、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4、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

5、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  (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1)创作论:《神思》—《总术》二十篇(《物色》提前)  (2)批评论:《时序》—《程器》四篇  3

6、、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唐:强调文道并重,文从字顺,务去陈言;  宋:古文家文道观与唐基本相同;  道学家文道观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  三、论述(3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想象力]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观察力]  群:指诗歌可使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亲

7、和力]  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说改造和发展了前人的见解,对诗歌的本质和功能作了更为全面、系统的阐述。这具体表现

8、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指出“兴观群怨”四者都是“情”的表现。尽管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情”,是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事父、事君、草木鸟兽等)所触发的形形色色的感情的具体表现,这就深刻地阐明了诗歌的社会本质。  其二、王夫之还指出,兴、观、群、怨四者并不是各自独立无关的,而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