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357148
大小:46.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5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集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
2、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
3、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二、简答(每题20分
4、,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二)论文叙笔(1)论文:《明诗》至《谐隐》
5、十篇,有韵之文。(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三)剖情析采(1)创作论:《神思》—《总术》二十篇(《物色》提前)(2)批评论:《时序》—《程器》四篇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唐:强调文道并重,文从字顺,务去陈言;宋:古文家文道观与唐基本相同;道学家文道观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三、论述(3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想象力]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观察力]群:指诗歌可使人
6、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亲和力]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说改造和发展了前人的见解,对诗歌的本质和功能作了更为
7、全面、系统的阐述。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指出“兴观群怨”四者都是“情”的表现。尽管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情”,是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事父、事君、草木鸟兽等)所触发的形形色色的感情的具体表现,这就深刻地阐明了诗歌的社会本质。其二、王夫之还指出,兴、观、群、怨四者并不是各自独立无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兴中可观,观中有兴,群而愈怨,怨而益群,四者的配合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量。其三、对“兴观群怨”作雅俗得失之辨。这就不是一般地讲“兴观群怨”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能,而是对“兴观群怨”作审美价值的判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