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doc

ID:59233941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09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doc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doc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doc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2.简述南北朝之前“诗言志”说向“诗缘情”说发展的逻辑进程。3.简述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涵及区别。答案1.分别解释兴观群怨四者的基本意义(参见教材);简要分析四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突出“群”的终极意义。2.理清从《尚书》到《文赋》在理论话语上的演变轨迹;文学从工具发展为具有本体意义的艺术样式;文学的独立与情感的发现;文学性文体的出现。3.提出的哲学背景;物我关系为核心;情感的显与隐;在文体上的不同表现。二、简答题(2×10=20分)

2、1、简述《诗大序》的主要内容;2、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3、诗论性灵说的来龙去脉。4、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养气说的源流述评。答案评分标准:本大题共二十分,每题十分,下列答案只是基本要点,也是基本分(七分)的依据,八分、九分需要看对问题的精神把握程度和逻辑疏通能力。满分则必须准确、完整的从中国文论的大背景下作深层次的阐述。1、简述《诗大序》的主要内容;答案要点:1)情志统一论2)六义说;3)“讽谏”说2、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答案要点: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

3、而严密的理论体系:1)、前无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评分标准:本大题共四十分,每题二十分,下列答案只是基本要点,也是基本分(十四分

4、)的依据,十六分、十八分需要看对问题的精神把握程度和逻辑疏通能力。满分则必须准确、完整的从中国文论的大背景下作深层次的阐述。3、诗论性灵说的来龙去脉。答案要点:1)简述性灵说的精神源流。如:刘勰、钟嵘、司空图、李贽等。2)明公安派的性灵说要旨。3)清袁枚的性灵说要旨。4、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养气说的源流述评。答案要点:1)这是一个探讨创作主体与创作关系的理论。萌芽于《周易》“修辞立其诚”和《左传》中“有德者必有言”等论述。2)源于孟子的知言养气论。3)变于庄子的心斋坐忘和曹丕的文气论。4)韩愈、欧阳修比较好的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精神。5)苏辙则

5、发展了养气说。三、简答题(2×15=30分)1、简述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意境理论的形成过程。2、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关于诗可以怨、诗长于怨的观念传统。3、请从《二十四诗品》中选出其一,默写原文后结合具体诗例阐述其旨趣。答案1、简述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意境理论的形成过程。答案参考:《周易》及王弼的意象论、王昌龄、王廷相、王夫之、王国维等关于“意境”的观点之间传承发展关系。2、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关于诗可以怨、诗长于怨的观念传统。答案参考:孔子“诗可以怨”、司马迁“发愤著书”;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白居易《序洛诗》:“世所谓‘文

6、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穷而后工”等等关于“诗可以怨,诗长于怨”的观念传统。答:“诗可以怨”的观念最早可上溯至《论语·阳货》中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世学者对于“诗可以怨”各自有不同的解释:孔安国注云“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当然,不排除两位前辈是对“怨”的补充,并不是确切的定义,但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前者失之于片面,而后者则有点离题了。目前比较可以统一认同的观点是:“‘诗可以怨’指

7、的是:诗歌(或曰文学艺术)具有干预现实,批评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现实等社会功能”。对“诗可以怨”的理解对于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是影响巨大的:至于汉代司马迁在评价屈原和他的《离骚》等作品时,就特别强调他的“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太史公“《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的言论总结起来就是“发愤著书”说;汉代《毛诗大序》的“讽谏”说、南朝钟嵘的《诗品序》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到了唐代,杜甫《天才怀李白》里“文章憎命达”在慨叹时运不公的同时,也是其“怨”情的深沉体现;韩

8、愈则提出了本质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说;同为唐人的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要“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思想,就是对孔子的“诗可以怨”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