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指导之浅见

诵读指导之浅见

ID:28392438

大小:6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9

诵读指导之浅见_第1页
诵读指导之浅见_第2页
诵读指导之浅见_第3页
诵读指导之浅见_第4页
诵读指导之浅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诵读指导之浅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诵读指导之浅见摘要:诵读教学是近二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文言文,通过诵读积累古文知识,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其思想感情。关键词:《兰亭集序》;范读;诵读指导;背诵《高中新课标大纲》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为诵读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通过诵读积累古文知识,是千百年来教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其思想感

2、情。钱梦龙先生说得好:“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冇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但如何指导诵读使之真正发挥效益,这并不是易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课文内容灵活应用。下面,以《兰亭集序》为例进行阐述。一、诵读前的准备1.知人论世。对作者身世了解有助于体会其文章的一贯风格和感情基础。(可以参看学习资料了解)2.创作背景。(可以参看

3、学习资料了解)从中可知作者写作此文当时的心态,阅读时就要很好地把握住这种心态。二、诵读指导1.学生初读课文,矫正一些容易读错的字咅。如“会稽”的“会”、“少长”、“夫人之相与”的“夫”。2.学生默读课文(1)借助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2)借助《?W案》,翻译全文,并写出段落大意。3.教师范读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有感情的范读不仅可以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4.学生听了教师范读后,再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划分节奏。永和九年,岁在癸11,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4、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淸流激湍,映带左厶,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5、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特别强调:夫/人之相与。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并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乐一痛一悲一释然。1.根据大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二段: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写山水之美、饮酒之乐、赋诗之兴。感情由平静到满足。“永和九年”至“少长咸集。”此两句是叙述,应读得平和一些。“此

6、地有崇山峻岭,”至“列坐其次。”此处是描写,应读得激昂一点;应注意“有……又有……”的朗读变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此处议论兼抒情,最后一句应带有满足感,重音落在“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处叙述兼议论、抒情。叙述和议论部分感情平和但语调有点起伏,抒情句“信可乐也”,感情应饱满,重音在“信可乐也”。第三、四段:议论、抒情为主,兼有叙述、描写。由第一、二段的赏景、饮酒、赋诗之乐,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感情由平静到激荡,由激荡到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

7、挫之美。“夫人之相与,”至“不知老之将至。”此处作者想到了人的两种生存状态“或……或……”,应读得平和一点;转折句“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重音在“静躁不同”;“当其……不知……”,感情由感慨转为激荡。“及其所之既倦,”至“岂不痛哉!”此处作者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流逝、事情的变化而变为陈迹,继而联想到人的生与死也是大事,发出了“痛惜”之情。朗读时,感情由激荡转为悲痛,重音在“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至“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此处由对生死的感叹转为理性的思考。由“昔人”想到“今人”,由“今人”想

8、到“后人”,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人们所兴感、文章所抒发的生死之情“若合一契”、“其致一也”。朗读时,感情应由激荡转为平静。“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此处交代写作冃的,应读得平和。另外,除了有感情的朗读外,学生还要注意抑扬顿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