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64780
大小:7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9
《急性心肌梗死38例尿激酶溶栓治疗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急性心肌梗死38例尿激酶溶栓治疗疗效观察郭翔连献杰闫福禄(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将入住我科76例确诊为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给予国产尿激酶滴注,对照组静脉给予硝酸甘油滴注.比较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胸痛消失时间、CPK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病死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o结论AMI尿激酶溶栓治疗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费用低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240-02近年来,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及牛活压力增加,AMI发病有明显增加趋势,AMI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临坏死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牛存质量。将我科2007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AMI尿激酶溶栓治疗38例与同期未进行溶栓病例进行疗效比较,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76例均依据中华心血管学会制定的AMI诊断标准⑴。溶栓治疗为治疗组,患者及家
3、属不同意溶栓治疗者行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各38例,势49例,女27例,年龄36岁〜78岁(平均年龄59.5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6例,前壁21例。前间壁14例,下壁15例,下后壁6例,无Q波心梗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无明显差异。1.2治疗方法所有入选AMI患者入科后均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镇静、绝对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拜阿斯匹林、氯毗格雷、辛伐他汀等治疗,此外,应用1,6—二磷酸果糖,并适量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酹、极化液、能量合剂,以及止痛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有并发症者给予对症处理,两组患
4、者每4小时测心肌酶1次,达峰值后每天测1次,心电图开始24小时•内民,每6小吋1次,此后每天2次,1周后每周1次一2次。治疗组心梗发病入科后立即给予应用国产尿激酶100〜150万单位+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低分子肝素钙每12h脐周皮下注射,连用5〜7d。对照组:不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余同治疗组。治疗期间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2疗效判定标准2.1适应症①胸痛>0.5h,②相关导联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导≥0.2mV;③年龄≤75岁;④血压≤160/lOO
5、mmHg,血压超标经过降压后溶栓;⑤无溶栓禁忌证;⑥发病≤12h,若胸痛持续或ST段持续抬高者在12〜24h也可考虑溶栓治疗。2.2再通判定标准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h内冋降>50%;②胸痛2h内基本消失;③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峰值在14h内到达。以上4项中2项或2项以上判为再通,其中②、③两项组合不能判为再通[2]。2.3统计学方法两组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3结果两组
6、经治疗在胸痛消失吋间、CPK酶峰吋间、ST段恢复II寸间及病死率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见下表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注: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讨论尿激酶是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属酶类溶血栓药,其本身不与纤维蛋白结合,而直接作用于血块表面的纤溶酶原,激活体内纤溶酶原而产生纤溶酶,而使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原以及前凝血因子V、VI1I降解,溶解冠脉内血栓[3]。有部分药物可迅速渗入血栓内部,迅速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起局部溶栓作用。其余药物激活循环中的纤溶酶原,起全身溶栓作用。经以上两方面作用而起溶栓作
7、用。AMI病情凶险、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AMI冠脉完全阻塞后20min,开始出现最早的心肌细胞坏死,始于心内膜下层而迅速向心外膜下延伸。此演变过程,通常在冠脉完全阻塞4〜6h内完成,但多数在3〜4h内完成,半数早在lh内完成[4],目前最有效治疗心脏介入治疗,基层医院受各种条件限制,无法行此类手术治疗,我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能行介入治疗者入院后给予溶栓治疗,该疗法可缩小梗死面积、恢复冠脉再灌注、改善心功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死亡率,取得良好疗效,我科对溶栓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各38例急性心肌梗死经治疗
8、在胸痛消失时间、CPK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及病死率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溶栓治疗组病死率为10.5%,而对照组为26.3%,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已被基层医院临床接受。AMI溶栓疗效与患者年龄、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并发症出现及发病距溶栓治疗时间长短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5]。治疗组中死亡4例考虑与年龄偏大及到院吋间偏长有关,患者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