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01242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马说》课例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说》课例分析三合初级中学方根玉【前言】2012年12月20日,笔者在桐庐三合初级中学执教《马说》一课,上课班级是初二(7)班。【反思】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既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以千里马喻人才,食马者喻昏庸的统治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要大致读懂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议论的艺术;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因此,本
2、文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首先要积累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其次,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领会文章主旨,即本文的观点。再次,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古人的人生态度,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另外,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3、,笔者认为“以学定教”就是从学生出发,由教师引领,在对话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以及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针对文言文教学,最终回归到学生本体,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课前准备工作是精心设计预习作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也就是让学生跟文本、作者对话。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总思路是这样的:学生问题“无马”(文章开头说“千里马常有”,为什么结尾却说“天下无马”?)引入;剖析原因是“不知马”;然后得出结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最后感悟提升,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
4、图,并联系历史上被埋没的“古之千里马”,探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为新课标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朗读,达到“以读促学”的目的。朗读形式多样,个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情境读、教师范读等,另外,朗读的指导也很重视,分别从重音、停顿、节奏、语速快慢、语调上扬下沉、语气变化(陈述、反问、否定、肯定)
5、等方面进行指导训练,从而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对课文品析的效果。在分析“文中的千里马经历了怎样的遭遇?”这个问题时,紧紧抓住写千里马遭遇的三句话进行品读。首先通过理解句意,解决翻译和疑难字词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千里马遭遇的悲惨程度(生到死,肉体到灵魂),感受千里马的悲愤、痛苦、无奈;最后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深深领会其中的情感。这就是朗读体验法。文言文学习要使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没有体现学生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的这个学习过程,也就没能体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6、学生的字词句的学习情况如何,不能在课堂上得到检测与反馈。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也不能体现。因而,是否可以这样修改,在完成课文的朗读后,四人小组之间口头翻译全文,轮流翻译、倾听,交流,并由小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而这些问题可以在后面的品读中,全班一起来探讨解决。另一种设想是,(预习时已经进行口头翻译全文)课前收集学生字词句理解上的问题,课堂用幻灯片呈现,四人小组交流互助,不会的,请其他小组帮忙解答,若还有不会的可以在后面的品读中由老师来点拨。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应该可以尝试。感悟提升部分,“如果
7、你是那个时代的有才之士,不被发现,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笔者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学生比较沉默,不太主动积极举手发言。既然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让学生自由谈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那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讨论。用讨论的形式,应该会使学生更大胆、更主动地说,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和热情。只有在主动热烈的讨论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开阔思维的维度,从而使学生受到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态度的影响,提高其思辨能力。教学过程过渡要求衔接自然,行云流水。如果学生的反应恰好是根据老师的预设
8、表现出来的,那么过程环节一定会水到渠成,衔接自然。如果学生在课堂突然生成另类问题,不在预设之内,那么老师就要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利用学生的突然生成为教学服务。笔者在这个方面自认为还很欠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于更大地提升。教师要头脑清醒,密切关注学情,并能根据课堂生成、出现的问题,巧妙引导,灵活处理,在活跃生动的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对文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