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察

ID:28184958

大小:63.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察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察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察_第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都江揠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门诊及病房就诊的40例符合中风抑郁症诊断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基础治疗、基本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一致。对照组患者接受百忧解20mg,每日晨服治疗,2w为一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运用醒脑解郁针法取百会穴、四神聪、风池、人中、安眠、神门、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使

2、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进行抑郁评定,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病例选择中医符合中风病及郁证诊断标准,参考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西医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III)》[4]中的抑郁诊断;抑郁症诊断标准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2

3、4项对患者进行评分: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针刺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状均有缓解,针刺组显效率更高(P〈0.05),提示疗效更好(见表3)。2.4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事件和副反应。3讨论中风后抑郁症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常出现于中风急性期,但也可发生在

4、中风后1〜2年,中风伴随抑郁症的出现。抑郁状态不仅给患者带来情感上的痛苦,还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6],而且PSD患者对康复治疗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中风后抑郁症其发病原因多样,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普遍认为PSD发病机制有以下几方面因素:①由于病灶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和5—羟色胺神经元及其通络,是两种递质水平降低所致[7]。②性格因素,中风后抑郁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大多数中风者为A型行为,由于性格因素导致对中风后的心理反应加剧,进而使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5-HT)水

5、平降低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通络受阻,从而导致抑郁。③神经内分泌改变,中风后的一些神经内分泌因素的改变也易于产生抑郁障碍,主要是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及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变化[8]。另外,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影响导致患者生理心理平衡失调,患者对中风症状及后果的情绪反应有关。中医文献中无PSD病名,根据其症状表现,PSD属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的范畴。属中风与郁证之合病。中医认为,中风多与风、火、痰、虚、瘀等有关,中风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痰郁而发此病。我科在口服抗抑郁药物百

6、忧解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运用醒脑解郁针刺法综合治疗,目的在于醒神,调神,调气血,调阴阳,使患者醒脑而解郁,同时能促使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5-HT能神经元及其轴突在内的受抑郁性泛化作用的脑神经细胞觉醒后恢复功能,加快受损脑组织修复;另外能促进脑内5-HT和脊髓内NE释放来缓解治疗抑郁,通过改善卒中引起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降低来治疗PSD。针刺缩短了百忧解的用药疗程,减少了副作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干预,通过倾听、解释、鼓励患者和家属,帮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7、争取早日康复。综上,在口服百忧解的基础上,运用醒脑解郁针刺法配合心理干预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法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效的一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婕,王麟鹏,钱洁,等.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3,22(1):56-57.[2]罗兰兰,张勉.卒中后抑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杂志,2007,34(3):143.[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5-146.[4]中华医学精

8、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修订小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S].北京:中华精神科学会,2001.[5]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47,194[6]杨明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162.编辑/王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