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96513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6小巷深处(正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6、小巷深处林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识记积累重点字词(音形义);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过程方法: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4.分析人物思想变化过程,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5.学习选取代表性的琐事表现人物的写法,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6.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②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课时安排
2、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准备过程: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的回忆性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认识了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了解了这位伟大母亲勤劳的一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母亲,她是一位养母,双目失明,生活困窘,她却以一位母亲的崇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长大,但“我”却在长大后,跟她产生了隔阂,对养育“我”长大的贫困的家产生了厌恶之情,并且离开了它,养母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怎样了?让我们带着对文中这母女二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关切之情来阅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示导过程:一、初读课文,常识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字音】(抽生给加点字注音)瘦
3、瘪(biě)炫(xuàn)耀 揶揄(yéyú) 哽咽(gěngyè)脸颊(jiá)蹒跚(pánshān)憧憬(chōngjǐng)(补)执著(zhuó) 黝(yǒu)黑 荤(hūn)菜 造孽(niè ) 附和(hè)拆掉(chāi)油腻(nì)油渣(zhā)缝制(féng) 肮脏(zāng)分外(fèi) 塞给(sāi)瞬间(shùn)泥泞(nìng)【字形】秘诀(决)风采(彩)烦恼(脑)坐(座)落斑驳(班) 迟疑(凝) 【词义】瘦瘪:炫耀:夸耀。(p37,注)落寞:寂寞、冷落。(p40,注)揶揄:嘲笑。(p39,注)斑驳:色彩夹杂,花花搭搭的。(p41)哽咽:苦时不能痛
4、快地出声。(p41,注)蹒跚:艰难缓慢、摇摇晃晃地行走。(p43,注)憧憬:向往。(p43,注)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p40)(补)依稀:模模糊糊。(p1、42)难堪:不好意思。(p40,8段)回避:让开;躲开(p40,11段)卑微:地位低。(p40,11段)2、了解作者及背景。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入县中学,不久开始文学创作,本文是她的代表作。二、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学生浏览全文,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用“我从第段中等语句,读出了。”回答)(抽生答,读,点拨)注意:①注意把握文中“我”的感情
5、变化。②画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位双目失明的妇女,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一个弃婴的故事。】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养母对“我”伟大而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3、齐读课文,感受情感。三、分析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1、(引)一篇文章,要表现人物的情感,这就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这篇文章中瞎眼的母亲收养了我,并用她全部的身心爱着我,那么文章是通过了哪些具体的事件来表现母亲对我的爱的呢?(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述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指导。注意要逐段地找,力求找完整。)(生笔记在段落后)【
6、①收养了“我”这个弃婴(2段);②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3段);③夸耀“我”,并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4段);④为了“我”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夏日在阳光最毒的地方卖冰棒,冬天为人缝棉被(6段);⑤为了我读书,把“我”调教得像个千金小姐(7段);⑥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8段);⑦当“我”厌恶家,想离开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仍然爱我(11、12段)。⑧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托人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为了照顾“我”的“面子”,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进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16----29)。】问:这么多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7、的呢?【时间顺序:幼时---少时----高中时---临近毕业】填表:时间顺序母亲表现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文章主线)变化原因幼时①②③④⑤⑥对生活满足,理解母亲,并为母亲而自豪(9、5、6段)幼年纯真少时⑦沉默,回避同学,厌恶家,不再与母亲相伴(10、11、12)虚荣无知高中时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的爱,与家完全隔绝(14、15)临近毕业⑧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27—29)受启发悔悟2、问:文中的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那么,“我”对母亲的感情呢,是否发生过变化?(生细读课文,找出答案。)【见上表的第三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