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以《蒹葭》为例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以《蒹葭》为例

ID:28072325

大小:6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以《蒹葭》为例_第1页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以《蒹葭》为例_第2页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以《蒹葭》为例_第3页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以《蒹葭》为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以《蒹葭》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探讨译者主体性一一以《蒹葭》为例何俊华楚雄师范学院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其主体作用是客现存在的。本文试图借助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以许渊冲先生的《蒹葭》英译本为研宂对象,描述和阐释译荠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一些依据。关键词:阐释学;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作者简介:何俊华,硕士,讲师。研宄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17-5-3Received:2017-5-31引言中国译学界探讨译者主体性研宄主耍从阐释学、接受理论、多元互补理论与多元系统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视角切入,对译

2、学研究均大有启发。在众多视角中,阐释学是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最重要的视角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主体研究是一个“多少带有哲学和思辨意味的选题,必须借助一个足够成熟且自身极富渗透力的理论体系”(许钧、张柏然,2002:402)。阐释学(Hermeneutics)围绕语言和意义,涵盖了哲学、美学、文学、历史等多门社会学科,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是“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元理论’”(章国锋,2002)。由此,借鉴阐释学进行主体研究,继承了主体性研究的哲学传统,比较深入地阐释译者的主体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和启发性。2斯坦纳及他的阐释学翻译观乔治•斯坦纳(Geor

3、geSteiner,1929~),美国籍兼法国籍的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哲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代表了当代西方语言和翻译理论中独具一格的阐释理论学派,”(谭载喜,2004:217)在1975年出版了当代丙方翻译研究领域的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该书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为基础,正式提出丫“理解即翻译”(understandingastranslation)的观点,赋予翻译更加宽泛的含义。把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种挪用意义的转换,是阐释学的一种行为,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

4、tution)。乔治•斯tt纳认为“将翻译看作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的阐释运作能使我们克服长期统治历史和理论的毫无结果的三点论。长久以来人们对直译、意译及自由模式所作的区分,其实只能说明个别现象、泛泛而谈,并无哲学根据。”(Steiner,2001:319)另外,毋庸置疑,“具体的翻译过程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最为显著的层面”(查明建、田雨,2003)。因此,以斯tt纳阐释学翻译观四步骤为指导,探讨许渊冲先生在《蒹葭》翻译过程屮主体性的发挥,能对译者主体性研宄提供一些依据。3《蒹葭》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3.1始于信赖信赖,指的是译者对原文本的

5、主观性选择,这种主观选择基于信赖原文本的价值性。《诗经》是屮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自屮西方文化交流之始就是关注的焦点,其中《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是约2500年前的秦地民歌,是诗歌史上一篇借景抒情的艺术珍品,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历来是译者信赖、偏爱选择的文木。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当代的木土翻译家,译介中国文化自然对木土经典情有独钟。3.2侵入理解侵入是指译者对原文本的提取和理解,译者带着自身语言文化去获取原文本的意义。源于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侵入理解便具有了主动性、侵略性和摧毁性,存在出现偏差或错误的可能性。题0《蒹葭》,指的是一种名为芦苇的植物。蒹,指没有长穗

6、的芦苇;葭,指初生的芦苇。许渊冲先生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认识,在英译“蒹葭”时选取了意义对等的英文词n)ed,而不像一些外国译者要么采用音译,要么采用描述性翻译。另外,许渊冲先生在对这首诗中水(stream),芦苇Creed)、霜(frost)、露(dew)等意象进行翻译时,均一一在目标语中选取了较为恰当的对应词,就这一点而言,入侵理解似乎并无侵略性和摧毁性。但众所周知,《蒹葭》是最早的朦胧诗之一,其内容究竟是爱情诗还是招贤诗不得而知,因此,对该文本意义的侵入、理解便具有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与此同时也凸显了译荠理解的主动性、侵略性和摧毁性。在中国古代,“伊人”一词男女通用

7、,但多数古典诗词中多指女性,而今更是用来专指所倾心思慕的女子。出于对木土传统文化中“伊人”一词词义的理解,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女性,认为该诗是一首爱情诗,在译这首诗时还特意加了注释,认为它是“中国诗歌中第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爱情诗”(许渊冲,2009:133),描述了对所爱慕女子的苦苦寻觅,而并非是对一位男性朋友或是“招贤说”中对明君、贤臣的执着追寻。吸收指的是在拥挤的“本土的语义场”上,将侵入理解的信息内容和形式以目的语的方式安置表达。新元素的吸纳安置具有双向性效果,可能会丰富目的语,也可能将源语同化。诗歌《蒹葭》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