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68659
大小:17.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种树》公开课教案(板书推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种树》公开课教案(板书推荐) 《种树》公开课教案1 设计理念 这一课的设计注重目中有同学,关注同学的学,目中有学情,根据同学的学情进行设计,以学定教。切合同学实际,尊重同学个性,倡议在自身的阅读中去体会,让同学自学、自读、自悟、自得;平等对话交流,鼓励发表个人见解,维护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发明性的特点,体现语文课潜移
2、默化、熏陶感染的特点,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方法习惯之中,体现文道关系。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培养同学阅读儿歌的兴趣,让同学有主动读儿歌的愿望。体会到种树的快乐,种树的种种好处。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联系实际边读边想边问。 教学重点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
3、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认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联系实际边读边想边问。 教学准备 教师:1?制作生字卡片、准备教学挂图(简单课件)。 2?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同学认识音符和歌谱;与美术老师联系,画一画树。 同学:观察树木,了解种树带来的种种好处。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题激趣,感知儿歌大意 1?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2?同
4、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看看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二、自主识字,交流评议 1?自由、轻声地朗读儿歌,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练读几遍。 (2)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试着记住字形。 (3)勾画生字词,把儿歌中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问号。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
5、作总结如下 2?交流自主识字情况。 (1)同学相互提醒音难读、形难记的字。 (2)用生字扩词语,选自身喜欢的词语造句。 同学个别质疑问难,提出自身不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环节解决。例如:“绿色音符”、“绿色歌谱”、“种下歌声”、“种下幸福”等等。 三、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自主解疑 1?让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提示:要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边读边想。 音乐经常与快乐相伴,一个个音符,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因素,它将构成快乐的歌谱。儿歌
6、中的这两个比喻可谓意味深长,笔者认为可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为理解后文“种下歌声”、“种下幸福”奠定基础。 “音符”是什么?(乐谱中表示音长或音高的符号,这里用来比喻一棵小树。) “歌谱”是用来干什么的?(歌曲的乐谱、谱子,人们唱歌时用的。这里用来比喻一行小树。) 2?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环境得到美化,生活更加快乐,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读读自身喜欢的诗句。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
7、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四、进一步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1?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或背诵,积累语言,进一步体会种树的快乐,感受树木的作用。 五、语言积累活动 结合课后第二题,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 六、书写练习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同学提出难写的字、笔画笔顺不清楚的字,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兴”字集体书空笔顺;“唱”、“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指导
8、书写。 2?交流展示、展评,激发写好字,主动练字的积极性。 3?写写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句子。 七、拓展 1?说说你准备为小树做点什么。 2?根据你对儿歌的理解给儿歌配画。 3?试着仿照儿歌的样子当小诗人说一说。 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