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00202
大小:37.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07
《28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8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二十八集)發表時间:05-01點擊:185 放大字體 正常字體 縮小字體 關閉當前窗口 2014/4/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28 老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早。這是實際禪寺的? 主持人:不是,他可能是東天目。 老法師:東天目山那邊的。 主持人:開律法師《科註》學習班心得體會之一。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好!弟子參加《科註》學習班,感覺非常慚愧。弟子是初學,實在感覺自己無論在德行、智慧、學問上,跟學習班的諸位法師、老師沒法相比,可以說自己在這個班上是基礎最差的一個,所以一直不敢發言。但師父上人一
2、直鼓勵我們,每一個人都來分享,並且說提出分享的人愈多,給大眾帶來的信心愈堅定,所以這次鬥膽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師父上人平時講經教學非常忙,所以他老人家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次數不會太多,卻有這麼多的悟處。劉老師每看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齊老師也是一遍一遍悟得深。可是自己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卻沒有看出門道,沒有得到太大的利益。最近通過學習班的學習,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態度不端正,沒有做到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師父上人、劉老師、齊老師都認為海賢老和尚是在為我表法,他們都是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在看,所以就會有很多悟處。而自己卻認為海賢老和尚是在為我們,甚至是別人
3、在表法。而且自己是用妄心在看,譬如看的時候,會感覺光盤上有些瑕疵,和一些不必要的內容,總想把它刪改成自己滿意的版本,所以才沒有看出門道。確實像印祖說的,學佛的祕訣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自己沒有誠敬就得不到利益。由於自己妄心用得太熟悉了,所以對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的認識和體會非常有限。 今天嘗試著用這個心態連續看了三遍,感受到以下幾點:第一、以前對海賢老和尚的光盤沒有信心,現在相信了。信心比什麼都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第二、以前看盤裡的一些鏡頭,自己就在執著,這裡應該如何如何,同時又在比較、在分別,這個人如何,那個人如何,就會感覺看不
4、下去。現在只是一味的恭恭敬敬的在看,不去分別執著,感覺非常歡喜。以上是非常粗淺的一點體會,錯誤之處懇求師父上人批評指正。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懇請師父上人慈悲開示:如何儘快恢復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並使之長久保持而不退失?弟子開律頂禮,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老法師:開律法師提出的心得報告很重要,很有價值,因為初學的人都犯這個毛病。由於自己有成見,有先入為主,所以自己不滿意的、不認可的最好都刪掉,像他講的,刪成最後自己滿意的。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小問題。中國幾千年留下來的古籍,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傳下這麼多經典,我們看到不滿意的隨便把它刪掉,刪成最後的精華我們來看。結果把好東西全刪
5、掉了,留下來的全是糟粕,為什麼?你不識貨。真正識貨的人,點點滴滴都是寶貝。一定要知道,這個東西流傳了幾千年,每一個時代都有人把它挑剔掉,挑取精華;換句話說,糟粕已經被人挑乾淨了。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挑剔,過去挑剔、取捨的那真是有大德、大智、大能,他們這些人做的,我們跟他比差太遠了!他們識貨,我們不識貨。不識貨的人再挑剔,把他們挑剔的好東西全挑剔掉了。那我們挑剔出來什麼東西?真正是糟粕,好東西都沒有了。所以這是個大問題,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們自己想一想,不要跟古人相比,跟上一代,我們上一代,像倓虛法師、諦閑法師、圓瑛法師,看看他們這一代人留下的東西,我們都五體投地。他們對於
6、古籍,經典更不必說,古人的註疏,有沒有批評的?存疑的地方沒有,批評、反對沒聽說過。大通家,雖然批評、雖然反對,可是他還引用。像王龍舒老居士的會集本,蓮池大師對它也批評,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一大半都是王龍舒會集本裡的文字;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文字完全是王龍舒的本子。這就是他說的,古人這些東西,說通家,真正有德行、有修養的人去讀,有利益;怕初學,初學沒有這個底子,把它看錯了,產生誤會。不是它完全不好,沒有價值,沒有價值怎麼能夠入藏?就是編入《大藏經》,這是大事,當時全國專家學者都看過、都同意,這才能入得了藏;有反對的,入藏批準是皇
7、上,皇帝不會把它批準。入藏就是達到那個標準,祖師大德都同意,都認為這東西好,這才能流傳後世。這是學習的態度。 所以今天我們遭遇到最大的困難不是別的,就是大家對於古聖先賢的懷疑。這個懷疑可能把中國傳統文化滅絕了,為什麼?你不承認它。古人東西擺在面前你能不能學到?你學不到,為什麼?你看他東西都是糟粕。真正能看得懂的、看得出味道的人愈來愈少了。古德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心態跟古人相應?真誠、清淨、恭敬,這態度。你沒有真誠心,沒有清淨心,沒有恭敬心,佛菩薩、孔子來教你,你也學不會。為什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