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99305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21古诗两首教案示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1 古诗两首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望天门山》,谁能把他背诵下来? 指名背诵,并简述诗意。 2、师: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长江雄奇、壮丽的
2、景象和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诗题。 二、简介作者,理解题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了解苏轼。 2、师:谁来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提示:饮:喝酒。湖:西湖。 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三、朗读感悟 1、师:学习古诗,理解诗题很重要,去过西湖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西湖的…… 出示媒体资源中西湖美景的视频,师做简单介绍。 师:看完了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3、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师:西湖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不一样的,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湖,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读诗。 2、师:老师还想再听听你们读书,同桌互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同桌合作读诗。教师巡视。 3、师:下面我们小组内读诗,由小组长负责,每个人读一次,一个一个地读,看谁读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组内读诗。师巡视指导。 4、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得有滋有味,真投入啊,谁来读一下,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 指名读、评价、赛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1、感受西湖晴天和下雨时不同形态的美 (1)师:同学们只读了
4、几遍就读得这么好,你们太棒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学习古诗,读通古诗,仅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理解诗意呢?诗人如何描写西湖时晴时雨的变化的呢?咱们再读前两句(生齐读) 指几名学生读第一句 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谁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提示: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学古诗看注释是一种好方法,请同学们记在脑子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中 师: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学生回答。 师: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
5、,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碧空万里的晴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哪些好景? 学生想象、回答。 师: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2)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阿,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忽而天空飘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师:让我们静静地去想,一阵雨撒落到人间。这细细的雨滴洒在湖面上,滴落在青山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想想会是怎样的画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如上图) 学生结合课件想象、回答。 师:看到这样的美景你心情怎么样? 生答。
6、 师:同学们,这就是雨中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山色空蒙—— 生接读,雨亦奇。 师:谁能说说空蒙的意思,看注释。 提示:云雾迷茫的样子 师:山山水水云雾迷茫,想,也许这片云雾会笼罩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师:大雨也好,小雨也罢,这阵雨并未浇断诗人的游兴,在雨中他作出了这样的诗句, 再读。 学生读 老师:同学们,能用一个词概括雨中的西湖吗? 生答。 师:能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来再概括一下吗? 生:奇。 师:奇是什么意思,看注释理解“奇” 生:奇妙 师:雨中的西湖真是奇妙无比啊。板书(奇妙) 师:晴方好,雨亦奇,西湖时时皆美景,无论什么时候西
7、湖都是美的,好再读前两句。 学生读 2、理解比喻之妙 师: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再读。 学生读 老师:知道西子吗? 生根据注释回答。 师:同学们,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好,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愿意说一下吗? 提示: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
8、令人神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