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

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

ID:27917129

大小:7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7

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_第1页
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_第2页
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_第3页
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_第4页
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0588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再补一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再補一則——兼論係詞“是”來源問題(首發)楊錫全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摘要:考察發現出土簡帛文獻中“是謂”、“是〓”同“此謂”,“是謂”、“是〓”中的“是”同“此”,證明“是〓”當釋讀為“是謂”,重文符號“〓”即為“謂”之重文。且“是謂”、“謂”、“此謂”等一組詞在戰國、秦時作為解釋、說明的動詞,後來發展出單獨使用“是”(“是謂”省略“謂”)作動詞表解釋、說明的用法,係詞“是”即來源於此用法。關鍵字:補證“是謂”“是〓”“此謂”“是”解釋、說明係詞一補證:“是謂”、“是〓”同“此謂”關於出土簡帛文獻中“是〓”用法的釋

2、讀問題,此前拙文《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出土文獻“是〓”句淺析〉補證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11月3日、12月2日)將出土文獻中“是〓”句和“是謂”句從句型和表達作用方面進行粗略對比,得出“是〓”應釋讀為“是謂”的結論。通過進一步考察,發現“是謂”、“是〓”同“此謂”,“是謂”、“是〓”中的“是”同“此”,重文符號“〓”即為“謂”之重文。今補證如下。如:(1)土忌:正月二月丁、庚,三月四月丙、己,五月六月乙、戊、辛,七月八月丁、庚,九月十月丙、己、癸,十一月十二月甲、戊、辛。此胃(謂)九忌,不可立垣。(《隨州孔家坡漢

3、墓簡牘》簡2073,2083,2093)(2)正月二月丁、庚、癸,三月四月丙、己、壬,五月六月乙、戊、辛,七月八月甲、丁、庚,九月十月丙、己、庚,十一月十二月甲、戊、辛。凡,是〓九忌,不可垣,一堵必有死□。(《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簡141)同一句話,兩種文獻分別使用“是〓”和“此胃(謂)”,證明“是〓”即為“是謂”,“是〓”中的“是”同“此”,作指示代詞;“〓”當是“謂”之重文。又如:(3)春己亥、夏丁亥、秋辛亥、冬癸亥,是〓□日,不可起土攻,則死亡(《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簡131)(4)春之己亥,秋之辛亥,冬之癸亥,是胃(謂)牝日,百事

4、不吉。以起土攻(功),有女喪。(《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36背)(5)……亥,此牝日,起土功,有女喪。(《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簡262)句(5)“此”後省略“胃”字,句子意思不變。可以看出,“是謂”、“是〓”同“此謂”,“是謂”、“是〓”中的“是”同“此”。又如:(6)離日:是胃(謂)根山,禹離日也……日與字(支)夾根山,是胃(謂)離日。(《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簡1393、1403、1413、1423、1443)(7)此所胃(謂)艮山,禹之離日也……□.---與枳(支)刺艮山,之胃(謂)離日。(《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47正3-49正3)“

5、是胃(謂)”同“此所胃(謂)”、“之胃(謂)”。實際上即是“是胃(謂)”同“此謂”之證據。再如:(8)【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28、29)(9)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坐(挫)其閱(銳),解其紛,是胃(謂)玄同。(《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38、39)(10)故以知(智)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謂)玄德。(《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60、61)“是胃(謂)”、“此之謂”、“此胃(謂)”三者相同。

6、“此謂”句在出土簡帛文獻中使用非常多,例如:(11)國無盜賊,賢㝅(慤)則起,暴亂皆伏,此謂順天之時。(《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4、5)(12)東方為左,西方為右,南方為表,北方為裏,此胃(謂)順天之道。(《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7、8)(13)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饑),土敝者亡地,人埶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簡13上、14下)(14)主兩則失其明,男女掙(爭)威,國有亂兵,此胃(謂)亡國。(《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簡4上、24下)(15)春擊其右,夏擊其裏,秋擊其左,冬擊其表,此胃(謂

7、)倍(背)生擊死。(《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23)通過上述比較,不難看出“是謂”、“是〓”同“此謂”,說明“是〓”當釋讀為“是胃(謂)”,“〓”當為上文“胃(謂)”之重文。反之,如果將“是〓”釋讀為“是是”,然而卻無相類似的“此是”句,而恰恰“此是”的“是”才應當是真正的係詞。二係詞“是”的來源“是謂”、“謂”、“此謂”等一組詞在戰國、秦時作為表解釋、說明的動詞(參看文章開頭提到的兩篇文章),對文獻中的一些現象、概念、術語進行解釋、說明。後來發展出單獨使用“是”(“是謂”省略“謂”)作動詞表解釋、說明的用法,係詞“是”即來源於此用法。也就是說,

8、“是”由指示代詞發展到係詞,中間有個過度階段,即“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一)“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及其來源上文例(5)提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