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

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

ID:27734859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5

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_第1页
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_第2页
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_第3页
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导丝外撤送管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饶灿李翠红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364000【摘要】目的:探讨导丝外撤5cm在PICC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置入PICC患者5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2014年6月-12月开始置入PICC患者27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10月置入PICC患者27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PICC操作送管法一偏头法,观察组采用导管送入20cm时,导丝外撤5cm再送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o结论:对置入PICC患者当送入导管20cm时,将导丝外撤5cm后送管,能有效降低PICC导管异位发生

2、率,其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借鉴。【关键词】PICC;导丝外撤;送管;导管异位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日益增加,PICC己广泛应用于临床,因上肢血管解剖比较复杂、患者的个体差异及血管变异在PICC操作时均可出现导管异位。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异位[2],有文献报道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3],其中以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最常见,发生率达3%--37%[4]。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可导致静脉血栓、导管堵塞、静脉炎、后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5]。我院对置入PICC患者,在PICC操作导管送入20cm时将导丝外撤5c

3、m后送管,可有效降低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宄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6月一2015年10月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按患者置管时间顺序进行分组,将2014年6—12月置入PICC患者27例为对照组,将2015年1一10月置入PICC患者27例为观察组。对照组27例,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7〜87岁,平均56岁;乳腺癌7例,肺癌4例,胃癌4例,肠癌7例,脑出血5例;置管部位上肢贵要静脉25例,头静脉2例。观察组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15〜89岁,平均58岁;乳腺癌7例,肺癌6例,胃癌4例,肠癌9例,脑梗1例;置管部位上肢贵要静脉25例,头静

4、脉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昏迷程度、置管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观察组与对照组都选取单腔三向瓣膜式4Fr导管(美国巴德公司生产,长60cm),操作方法参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travenousNursesSociety,INS)有关PICC的操作规则[6]和PICC操作程序[7】。观察组经传统PICC置管,穿刺成功后,自插管鞘处置入HCC导管,当送入导管20cm吋,将导管内导丝向外撤出5cm,再缓慢送管至预测量长度,置管后行X线摄片定位检查,确定导管位置。1.2.2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操作送管法,使用导管、穿刺方法冋

5、观察组,当送入导管20cm吋,将患者头部转向同侧肩部,低头下颌紧压肩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形成锐角,继续缓慢送管至预测量长度。置管后行X线摄片定位检查,确定导管位置。1.2.3判断标准X线判断是金标准,导管尖端以第6胸椎或者上下间隙水平为理想定位[8】。如果导管尖端经锁骨下静脉上行至颈内静脉则发生异位。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两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10,P<0.05),见表1。3讨论颈内静脉解剖上的特点是PICC异位的主要原因,PIC

6、C时经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吋均汇合于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膜关节后方汇合形成头臂静脉,左右头臂静脉向下汇合形成上腔静脉。颈内静脉下端呈纺锤状膨大,iL常处开放状态,为导管异位颈内静脉提供了可能[9]。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5)。3.1观察组发生PICC导管异位共2例,其中1例是因为患者连续咳嗽[10],导致胸腔压力及血流改变,调整吋,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将导丝向外撤出5cm,在病人无咳嗽的情况下送管,最后胸片提示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另外1例异位是因为患者头偏向对侧,加大了穿刺侧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嘱患者将头摆正,将导丝向外撤出

7、5cm送管成功。3.2对照组是通过患者下颌贴紧穿刺肩部,减小了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之间的夹角,从而阻止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异位11例,其中有2例异位于颈内静脉,经手法复位失败,在放射科透视下调整成功。其中5例,年纪较大,不理解方法,后来经导丝后撤5cm的方法送管成功。其中3例,患者太瘦,无法压迫颈内静脉,也是经导丝后撤5cm的方法送管成功。其中1例,由于太紧张,血管痉挛,无法配合摆头动作,后来分散其注意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