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doc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doc

ID:27230672

大小:4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2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doc_第1页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doc_第2页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doc_第3页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doc_第4页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敖荣灿(200713113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都匀邮编:558000)摘要: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培养专门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结合这些新的认识对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个人认为在小学教育中可行的因材施教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对当今的小学教育有所帮助。关键词:因材施教;历史演变;问题;泛化;创新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2、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由此可知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培养专门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它更是成为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教学原则之一,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阶段,由于教师对因材施教原则的理解偏差,班级

3、人数过多,大多数小学办学条件难以满足过多的学生人数等等原因,最终只能采取教师统一教,学生统一学的“一刀切”的大集体教学方式,教育出现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因材施教一直处在表面水平。面对这些问题,我对小学因材施教的实施做了如下几点分析: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必要性。(一)、是重新认识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1、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当推孔子,但这时候的因材施教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

4、说只是现代因材施教的雏形。这时候孔子的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材的问从而答异,抑强而扶弱,使之得到均衡的发展,带有典型的孔子儒的思想。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由此可见,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回答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他的学生孟子继承了老师的思想传统,主张教亦复述。他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风流余韵为后人私自学习的。”【1】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因材施教的理论应该是中国教育史

5、上最早的文献《学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知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到了汉朝,特别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创立了封建国家兴办的中央官学太学和郡县道邑地方学校,使封建社会的教育走向了学校化、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因材施教被视为一条宝贵的经验而普遍被采用。到了宋朝,因材施教才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二程集·遗书·伊川先生语五》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文学入者,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因材施教由此

6、得来。南宋的陆象山也说: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元初的许鲁斋也说:因材施教,着重教其所短。到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对因材施教给予解释,认为教学不单单在于使人学到知识,发展道德理性,更重要的是在于成就每一个独立的人格,这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一个发展。现代,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地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育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现代社会注重学校的教学,更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师应该接近学生,经常了解学生情况,

7、针对实际情况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3】2、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新理解。从因材施教原则的历史演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看到的只是教育者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给予了学生不同的教育。如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的是“抑强而扶弱,”的原则,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样就克制了个别优秀学生的发展,导致好的吃不饱。而他的学生孟子把教育方式固定为五种,这就忽视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把教育方式统一化,规范化,违背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育原则。在他们的教育中都显现出这样的现象,既只是教师主观的看到了学生不同的特点,然后又根据他们主观判断对学生进行了不同

8、的施教。并没有了解到学生真正的所需,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现实环境、背景等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