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

ID:26935579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_第1页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_第2页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_第3页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与德育网络的建立  摘要:在推行以德育为根本的今天,学校已经肩负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科学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德育,这不单单是学校里老师给讲出的大道理,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德育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思想教育;传统德育;随机教育;教育网络    一、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回归  德育的生活化回归主要是针对传统模式下德育的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弊端提出的。传统的德育理念是以僵化教育过程、理想化培育

2、目标、消极评价体系、单调课程结构为内容,导致德育教学和生活脱轨,不能满足小学生生动活泼、天真烂漫的内在发展需求,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将德育生活化,达到知行合一呢?  (1)将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德育的现有系统是不能够满足知识教学的,现实生活中学校里发生的随机事件不胜枚举。所以,教师要找准时机,把握现实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具体的表现来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比。这样能够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德育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促进现实生活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发展和

3、科学进步的统一。德育生活化是令其客观公正、定量定性的有机结合,课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促进知行合一的整体思想的达成。  (2)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令生活成为首选的德育素材,得以在适当的时间内发挥所产生的短期教学效应,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的最大特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能够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向往,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与此同时也要在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大都见多识广,思维活跃,信息化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比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社会热点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老师如

4、果只讲一些空话、大话、套话又会让学生有失望的感觉;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德育课教材所选的例子都是些具有常识性的例子,这些都不太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试着举一些身边触手可及的例子来引导学生。  (3)以德服人。以德服人,就是在宣扬各种美德的同时,不单单是向学生灌输所谓的大道理,而是引发他们本身自觉的感受;并不是教师地位特殊就能强迫学生同意教师的观点,而是要鼓励、允许学生质疑,通过师生之间的辩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会通过辩论这种形式,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既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又锻炼了胆识和口才,可谓一举多

5、得。  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不仅世界观逐步形成和完善,而且各种行为习惯也逐步养成,是可塑性极强的时期。  在社会方面,一个信息泛滥的年代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网络、书刊、影视获取各种信息,作为师长,应该懂得如何为学生筛选提供对他们成长有价值的营养。在这一成长阶段,小孩子的是非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形态,他们思维单纯、思想多变,但他们对信息的敏锐性是毋庸置疑。他们时刻接触的社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染缸,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学校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6、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书,更重要的在于育人。要对学生把大道理讲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启发诱导、潜心育人。  在家庭方面,每个小孩子天生都具备超强的模仿力,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修养、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适宜的家庭环境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德育的发展。  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作为一个教育网络,就会营造一个教育、引导、影响青少年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

7、的条件。  总之,使德育与道德认识、道德实践相结合,多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督导学生实现道德规范,能让学生感觉德育就在身边。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教育活动,能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的人才。  论文联盟.L].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鄢建江.朱熹《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