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114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生成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生成路径 【摘要】德育的源头是生活,德育应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本质,这是是德育生活化的应然选择。小学德育生活化可遵循以下基本路径: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以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生活化;丰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路径 传统的小学德育以绝对权威命令学生听什么,做什么,无视小学生的主体性在其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忽视小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解与体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小学生学到
2、的只是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无法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与道德意志的磨练。因此,加强小学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4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小学教师应树立生活化德育观,大力促进德育生活化。而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度重视德育的生活化,反对德育与小学生的生活脱节,游离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外;
3、二是,更新观念,善于从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和生活入手,用生活化德育观念知道德育实践。三是,要在更新观念之前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要改变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让学生的心灵都能完全参与进来。教书与育人是教师的最基本职责和任务,传授知识与培育良好品德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二、以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生活化 小学在加强德育工作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创设各种道德环境和德育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完
4、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有学者指出,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多种形式道德教育活动、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等。校园活动是促使德育有效开展而采取的重要形式,活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德育的信息和内容,它能够把德育的各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使小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目前,国内不少小学对活动载体的利用不充分,忽视了其中的德育渗透。因此,对于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利用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来推进德育的生活化。 三、丰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 笔者认为,将品德课程的理论思想延伸到学生的
5、实际生活环境中,通过实际的生活感知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要格外重视将小学品德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丰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同多样化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小学教师在讲授《平安回家》这一课时,应将教学的内容同学生的真实的生活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与生活较为密切的问题。“4例如:学生在回家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其中又是什么维持着交通的安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问题,学生会联系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
6、的一些回家的过程,等红灯、过马路等,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课程进一步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 和知识的参透。” 四、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环境和大德育工作体系。因为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为一个和谐统一、有机联系的大道德环境,才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无不影响着孩子;学校里的花草树木,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
7、及其在心理上同孩子的相容性等,无不浸润着孩子。社区里的风气、习俗、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包围着孩子。要建构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要加强同小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群、飞信群等方式,方便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近况。二是,为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和经验,形成道德认识,内化道德行为,我校建立了劳动教育、普法教育、尊老爱幼、公益宣传、环境保护等德育生活基地,活动时都能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生动
8、活泼的德育生活化,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4 总之,小学德育生活化,不仅需要德育观念转变,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还包括在内容上丰富内容的生活向度,在手段技巧上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等。唯有此,发挥德育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综合作用,达到优势互补,切实提升德育生活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夏永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