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

ID:23674514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_第1页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_第2页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_第3页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_第4页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探究一、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德育路径生活化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整合性  主体道德生活是多面性的,它应该是整合性和渗透性的。一是德育寓于智育之中。无知即是无德,这是古代哲人对道德的见解,道德与知识具有不可分割性,道德认知本身就是知识,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二是德育寓于开放模式之中。生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是开而非封闭的,生活的开放性决定了德育的开放性。开放型德育模式应该是面向社会,双向参与的模式。  2.主体性  德育生活化要求实现德育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它要发挥的不只是德育的管理和规制功能,还应该更多地唤

2、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塑造。让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注意道德规范的养成,让学生从德育知识的学习转换到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3.生长性  教育既是生活,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长,是生长的需要。生长是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积运动。它既是潜在的,又是现实的,是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人类的生长是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一点一滴地完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在性向现实性转变的过程,是从未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的过程,人的潜能的多样性和未知性决定了这个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长期以来,大学生往往不被社会和学校当成生长中的个体,大学德育也不被

3、视为生长德育,大学德育要么强本文由论文联盟.L.cOm收集整理调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观念,要么强调预期的、过高的道德理想,忽视了大学生道德观念正处于生长、发展过程中这样一个事实。将大学生视为生长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是德育生活化的内在要求。  二、去生活化:当前大学德育的主要误区  1.理性主导的德育观念  人是理性的有机体,但人又不是纯粹理性的,人类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非理性因素,各种欲望、情感以及本能冲动都是人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大学德育工作所不能忽视的。然而,现实中,大学德育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将德育概念化、规范化、教条化和抽象化,形成一种思维的、割裂的知性德育,或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

4、,或从无实质内容的道德理性能力出发,使德育变成了知识德育,使道德学习变成了概念学习。这种德育方式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忽视了情感和意志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难以想象,缺乏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德育也能成功,它所造就的只能是知行不一的人,甚至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主体性缺失的德育对象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属性,如创造性、能动性和选择性等。中国大学传统德育主要有三大主导方式,即教导、榜样和规约,这三大主导方式的实质是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而不是鼓励学生主动选择与创造,即不是倡导主体性的德育范式。在这种德育范式中,教师无疑

5、处于中心地位,是教导主体、榜样主体和规约主体,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则往往处于客体位置和从属地位。  3.脱离生活的德育过程  中国大学德育主要是一种知性德育,是以获得道德认知为目的的过程。知性德育不能称为德育,因为它没有体道的过程,忽视了学习主体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割断了自己的源头活水,德育在人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中被抽离了。学生每天在教师理智的支配下熟记一些空洞的道德名词,体验不到生活世界与自然界的丰富和乐趣,德育也变得索然寡味、令人厌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回归生活:大学德育的现实出路  1.回归实践  生活的实践性决定了大学德育必须以实践为基本价值取向,实现大学生与

6、环境的互动。杜威认为,人生活于环境中,必须行动,人不应该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环境,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改造环境。当前大学德育重知识、轻践行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纯粹知性德育无益于学生的道德提升,更说不上使道德成为学生改造环境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工具了。  2.回归多样  大学生的道德需求是多方面的,大学应以一种理解包容的情怀关照大学生多样的道德需求,在坚持完善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同时,支持并鼓励多种道德观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当代经济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在道德方面的树立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培养大学生道德的多样性,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回归到多样性。  3.回归交往  大学

7、德育过程就是通过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多主体间的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以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交往是大学生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大学生有学会交往、扩大交往、进行精神交往的需求,且要求追求一种自主、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交往,以期在个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化,同时也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个性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