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

ID:34687000

大小:3.92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9-03-09

上传者:U-24835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_第1页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_第2页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_第3页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_第4页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论文作者签名:j蟑日期: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IIIIIIIIIIIIIMIIIJllIIIIIIIY244582t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涉密论文口本学位论文属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非涉密论文留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 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中文摘要大学生德育历来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一门学科只有不断地吸收借鉴各种有益成果才能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如何在新时期发掘传统德育的宝贵价值,借鉴西方德育的优秀经验,将理论引入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拓展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研究大学生德育路径的选择问题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法,首先通过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时代审视理清当代我国大学生德育路径发展存在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比较德育视阈入手,分两条线路,纵向上通过对我国传统德育发展路径进行回溯,探讨传统德育路径的当代价值。横向上对比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德育经验,分别对韩国、新加坡、美国大学生的德育路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和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长避短,为我国现代德育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最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传统和国外优秀资源的借鉴,落脚在我国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的创新和实现上。关键词:比较德育大学生德育路径传统德育国外德育作者:彭伊潇指导老师:姜建成(教授) 英文擒要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Thestudyofthemoralpathselectionofcommentaryo-‘1·一·o●‘universitySmdentslromaperspectiveoIcomoarativemoraleducationAbstractCollegeStudents’moraleducmionhasalwaysbeenanimportantpar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ourcountry,whichisalwaystheresearchfocusofdomesticandf.orei印expertsandscholars.Onesubjectonlycontinuetodevelopbyabsorbingvariouskindsofachievem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tionisnoexception,Wecanseeboththepracticalandtheoreticalmeaningofexploringthevalueoftraditionalmoraleducationinthenewperiodandleamfromtheexcellentexperienceofwesternmoraleducation,puttingthetheoryintothepracticaleducationtoexpandthedevelopmentpathinpracticalwork.Thetwoline,verticallythroughthepathofbacktrackingChina’Straditionalmoraldevelopment.discussthecontemporaryvalueoftraditionalmoraleducation.1earnfromtheexperienceofmoraleducationinothercountriesduringtheirmodernizationprocess,describedandsummarizedthedevelopmentstatusofcollegestudents‘moraleducationfromSouthKorea,Singapore,theUnitedStatesofAmerica.discardingthedrossandselectingtheessential,discardingthefalseandretainingthetrue,fosteringstrengthsandcircumventingweaknesses,toprovideexperienceand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modemmoraleducation.Finally,linkingtheorywithpractice,basedonthetraditionalandforeignexcellentresourcesforreference,andfinallyfocusontheinnovationofmoraleducationinthepath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inChinaanditsimplementation.Keywords:Perspectiveofcomparativemoraleducation,Universitystudent,Moralpathselection,Traditionalmoraleducmion,Foreignmoraleducation.IIWrittenby:PengYiXiaoSupervisedby:Prof.Jiang.Jian-Cheng 目录引言⋯⋯⋯⋯⋯⋯⋯⋯⋯⋯⋯⋯⋯⋯⋯⋯⋯⋯⋯⋯⋯⋯⋯⋯⋯⋯⋯⋯⋯⋯⋯⋯1(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1.问题的提出⋯⋯⋯⋯⋯⋯⋯⋯⋯⋯⋯⋯⋯⋯⋯⋯⋯⋯⋯⋯⋯⋯⋯⋯⋯12.研究的意义⋯⋯⋯⋯⋯⋯⋯⋯⋯⋯⋯⋯⋯⋯⋯⋯⋯⋯⋯⋯⋯⋯⋯⋯⋯2(二)国内外文献综述⋯⋯⋯⋯⋯⋯⋯⋯⋯⋯⋯⋯⋯⋯⋯⋯⋯⋯⋯⋯⋯⋯⋯3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32.国内比较德育研究现状综述⋯⋯⋯⋯⋯⋯⋯⋯⋯⋯⋯⋯⋯⋯⋯⋯⋯⋯4(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61.研究思路⋯⋯⋯⋯⋯⋯⋯⋯⋯⋯⋯⋯⋯⋯⋯⋯⋯⋯⋯⋯⋯⋯⋯⋯⋯⋯62.研究方法⋯⋯⋯⋯⋯⋯⋯⋯⋯⋯⋯⋯⋯⋯⋯⋯⋯⋯⋯⋯⋯⋯⋯⋯⋯⋯7(四)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71.主要创新点⋯⋯⋯⋯⋯⋯⋯⋯⋯⋯⋯⋯⋯⋯⋯⋯⋯⋯⋯⋯⋯⋯⋯⋯⋯72.不足之处⋯⋯⋯⋯⋯⋯⋯⋯⋯⋯⋯⋯⋯⋯⋯⋯⋯⋯⋯⋯⋯⋯⋯⋯⋯⋯8一、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及时代审视⋯⋯⋯⋯⋯⋯⋯⋯⋯⋯⋯⋯9(一)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相关概念解析⋯⋯⋯⋯⋯⋯⋯⋯⋯⋯⋯⋯⋯⋯⋯91.比较德育⋯⋯⋯⋯⋯⋯⋯⋯⋯⋯⋯⋯⋯⋯⋯⋯⋯⋯⋯⋯⋯⋯⋯⋯⋯⋯92.德育路径⋯⋯⋯⋯⋯⋯⋯⋯⋯⋯⋯⋯⋯⋯⋯⋯⋯⋯⋯⋯⋯⋯⋯⋯⋯⋯93.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10(二)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111.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13(三)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时代审视⋯⋯⋯⋯⋯⋯⋯⋯⋯⋯⋯⋯⋯··141.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挑战和契机⋯⋯⋯⋯⋯⋯⋯⋯·142.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面临的问题⋯⋯⋯⋯⋯⋯⋯⋯⋯⋯·153.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相对滞后性⋯⋯⋯⋯⋯⋯⋯⋯⋯⋯⋯⋯⋯⋯⋯.18二、我国德育路径演进的历史回溯及当代价值⋯⋯⋯⋯⋯⋯⋯⋯⋯⋯⋯⋯⋯⋯.20(一)中国德育发展路径的历史回溯⋯⋯⋯⋯⋯⋯⋯⋯⋯⋯⋯⋯⋯⋯⋯⋯·.20 1.中国传统德育发展路径⋯⋯⋯⋯⋯⋯⋯⋯⋯⋯⋯⋯⋯⋯⋯⋯⋯⋯⋯·202.中国近代德育发展路径⋯⋯⋯⋯⋯⋯⋯⋯⋯⋯⋯⋯⋯⋯⋯⋯⋯⋯⋯·2l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德育发展路径⋯⋯⋯⋯⋯⋯⋯⋯⋯⋯⋯⋯⋯⋯·24(二)中国德育路径的当代价值⋯⋯⋯⋯⋯⋯⋯⋯⋯⋯⋯⋯⋯⋯⋯⋯⋯⋯··241.对待传统德育的基本立场⋯⋯⋯⋯⋯⋯⋯⋯⋯⋯⋯⋯⋯⋯⋯⋯⋯⋯·242.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24三、国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现状与启示⋯⋯⋯⋯⋯⋯⋯⋯⋯⋯⋯⋯⋯⋯⋯·27(一)韩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271.韩国大学德育的目标⋯⋯⋯⋯⋯⋯⋯⋯⋯⋯⋯⋯⋯⋯⋯⋯⋯⋯⋯⋯·272.韩国大学生德育的路径选择⋯⋯⋯⋯⋯⋯⋯⋯⋯⋯⋯⋯⋯⋯⋯⋯⋯·28(二)新加坡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一291.新加坡大学生德育目标⋯⋯⋯⋯⋯⋯⋯⋯⋯⋯⋯⋯⋯⋯⋯⋯⋯⋯⋯·292.新加坡大学生德育路径分析⋯⋯⋯⋯⋯⋯⋯⋯⋯⋯⋯⋯⋯⋯⋯⋯⋯·30(三)美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一341.美国大学生德育目标⋯⋯⋯⋯⋯⋯⋯⋯⋯⋯⋯⋯⋯⋯⋯⋯⋯⋯⋯⋯·342.美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34(四)中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比较与启示⋯⋯⋯⋯⋯⋯⋯⋯⋯⋯⋯⋯“381.中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比较⋯⋯⋯⋯⋯⋯⋯⋯⋯⋯⋯⋯⋯⋯⋯·382.中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比较的启示⋯⋯⋯⋯⋯⋯⋯⋯⋯⋯⋯⋯⋯·40四、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特质与实现⋯⋯⋯⋯⋯⋯⋯⋯⋯⋯⋯⋯⋯·43(一)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特质⋯⋯⋯⋯⋯⋯⋯⋯⋯⋯⋯⋯⋯⋯⋯”431.大学生德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的引领性⋯⋯⋯⋯⋯⋯⋯⋯⋯⋯⋯⋯⋯·432.大学生德育要构建结构上的层次性⋯⋯⋯⋯⋯⋯⋯⋯⋯⋯⋯⋯⋯⋯·443.大学生德育要注重内容上的系统性⋯⋯⋯⋯⋯⋯⋯⋯⋯⋯⋯⋯⋯⋯.454.大学生德育要力求方式上的多样性⋯⋯⋯⋯⋯⋯⋯⋯⋯⋯⋯⋯⋯⋯·47(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创新路径的实现⋯⋯⋯⋯⋯⋯⋯⋯⋯⋯⋯⋯⋯”48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482.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493.以针对性、开放性、实效性为抓手⋯⋯⋯⋯⋯⋯⋯⋯⋯⋯⋯⋯⋯⋯·504.以德育路径创新长效性建设为机制⋯⋯⋯⋯⋯⋯⋯⋯⋯⋯⋯⋯⋯⋯·51 5.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51结语⋯⋯⋯⋯⋯⋯⋯⋯⋯⋯⋯⋯⋯⋯⋯⋯⋯⋯⋯⋯⋯⋯⋯⋯⋯⋯⋯⋯⋯⋯⋯⋯⋯⋯⋯⋯⋯⋯·53参考文献⋯⋯⋯⋯⋯⋯⋯⋯⋯⋯⋯⋯⋯⋯⋯⋯⋯⋯⋯⋯⋯⋯⋯⋯⋯⋯⋯⋯⋯⋯·54一、专著类⋯⋯⋯⋯⋯⋯⋯⋯⋯⋯⋯⋯⋯⋯⋯⋯⋯⋯⋯⋯⋯⋯⋯⋯⋯⋯⋯··54二、期刊论文类⋯⋯⋯⋯⋯⋯⋯⋯⋯⋯⋯⋯⋯⋯⋯⋯⋯⋯⋯⋯⋯⋯⋯⋯⋯··56三、学位论文类⋯⋯⋯⋯⋯⋯⋯⋯⋯⋯⋯⋯⋯⋯⋯⋯⋯⋯⋯⋯⋯⋯⋯⋯⋯··5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9后记⋯⋯⋯⋯⋯⋯⋯⋯⋯⋯⋯⋯⋯⋯⋯⋯⋯⋯⋯⋯⋯⋯⋯⋯⋯⋯⋯⋯⋯⋯⋯.60后l己⋯⋯⋯⋯⋯⋯⋯⋯⋯⋯⋯⋯⋯⋯⋯⋯⋯⋯⋯⋯⋯⋯⋯⋯⋯⋯⋯⋯⋯⋯⋯⋯⋯⋯⋯⋯⋯⋯⋯⋯⋯一60 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引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代中国逐渐走上一条国际化、现代化、全球化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难免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群体,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文化、价值观方面带来巨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群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一环,理应承担起引导和矫正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重要责任。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大学生德育方法,创新大学生德育思路,探讨培养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本文欲在研究对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大学生德育的基础上同我国德育现状对比,探索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的选择,研究德育发展的创新问题,探寻现代德育方法的创新思路。对传统模式进行整合,.增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问题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国家称之为公民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它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内容涉及政治学、教育学、公民学、社会科学、生活技能和道德教育等学科。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实践活动,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对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培养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上各不相同,在称谓、组织方式和课时分配等方面也有差异。例如,亚洲国家如新加坡、日本、韩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公民教育以德育为中心,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以及民族兴亡的重要。而“西方国①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41 引言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家比如德国的公民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以法治为中心,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到今天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框架,。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亟需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出路,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桥梁,可以在大学生德育转型发展时期起到开阔思路、学习借鉴的重要作用。本文欲从比较德育视阈出发,从中外德育路径对比中寻找符合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将重点放在研究大学生德育路径的选择问题上。首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大学生群体正处在成人化的关键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一方面,大学生渴望独立,想摆脱外来约束,在价值观上有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已逐步接受一部分成人的社会价值观。所以,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体系的不稳定期,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值得社会关注。其次,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对这部分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走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急剧变迁的转型时期,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思潮、文化信息碰撞等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大学德育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中外德育比较中,扩大视野、发现问题、比较鉴别、积累经验,担负起引导、规范和矫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2.研究的意义本文在研究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的基础上,同我国大学生德育现状进行对比,探索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的选择,研究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创新问题,探寻现代德育方法的创新思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整合,拓展大学生德育新的路径选择,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研究意义在于:1.开展中外德育比较研究,求同存异,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启示。这一研究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吸收各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友谊做法和重要经验,拓宽大学生德育工作思路,建构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体系。①朱梅.国外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012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引言2.坚持中外德育比较研究,去伪存真,有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德育的引领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国家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3.强化中外德育比较研究,与时俱进,有助于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发掘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提出大学生德育新的实现路径,对于把握时代脉搏,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德育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在哲学的视域里,比较是“主体认识自我的方式,通过‘我’与‘他者’的比较最终认识‘我是谁”’。①比较方法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据记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就曾对各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过比较研究,发表了包括《雅典政制》在内的论著。㈤后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东西方一些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创立了比较研究学,将比较的方法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就产生了新的学科分支,比较德育作为比较教育的一个研究范畴,是随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于比较教育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比较德育发展的借鉴时代。以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为主。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第一次提及“比较教育’’的概念,他说:“就解剖而作比较解剖的研究,终于促进解剖而使之成为一门科学。同样,作比较教育的研究也必然能为教育的完善而成为科学提供一些新的手段。”锄这一时代的另几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法国的库森(《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美国的霍拉斯·曼(《第七年报告》)、日本的田中不二磨(《理事工程》)等。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德育研究的第二阶段,被称为因素分析时代,“即抽出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特点的各种因素,并把他们摆在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加以理①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话语审察【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2):34.圆《雅典政制》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唯一一部存世的希腊城邦研究著作,讲述了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情况,细致梳理了雅典民主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为后世研究希腊城邦制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史料。@朱利安.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J】.世界教育文摘,1984(1):20.3 引言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解。”∞该阶段比较教育的研究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本国的教育。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教育家及教育著作是:美国康德尔的《比较教育》(1933)、保罗·孟禄的《论比较教育》(1932)、英国休斯的《国内外学校》(1901)、《公民的塑造:比较教育研究》(1902)、德国施耐德的《各国国民教育的动力》(1947)。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开始成文高等学校的课程。1900年,詹姆斯·E·罗素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此后其他大学纷纷效仿。本阶段,比较教育作为为教育学中的一个分支开始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并且快速发展。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研究规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比较德育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首先表现在研究领域走向全球化和纵深化,研究的范围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并加重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区域及区域间的比较研究成为重点,研究领域向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方向延伸扩展。其次表现在研究方法走向现代化和信息化,研究开始借助高科技手段作为辅助,方法上也依靠现代理论的支撑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批判法、实证主义、全球化理论等。在这个阶段,国际教育组织机构相继设立。为开展跨国界的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组织上的便利。如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68年成立的比较教育学会世界理事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ComparativeEductionSocieties)④此外,一些世界性权威刊物创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于1954年主办的《国际教育评论》,美国1957年创刊的《比较教育评论》等都为比较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2.国内比较德育研究现状综述(1)国内的比较德育研究综述国内比较德育研究的起步较晚,虽然民国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就开始关注比较德育,庄泽宣编写的《各国教育比较论》(1929)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教育学专著钟鲁斋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比较教育》,常导之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各国教育制度》,以及罗延光1939年出版的《最近欧美教育综览》将比较德育引入大众视野。但是,文革时期对比较德育的研究一度中断,20世纪80年代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比较德育的发展才又开始涌现生机。改革开放以@张蓉.比较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圆1970年更名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CouncilofComparafiveEducationSocieties).4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引言后,人们更迫切地想要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随着科研研究不断进步,对比较德育的研究逐渐深化起来。首先,国内学者开始注重对国外比较德育理论的研究,国外学者的德育理论著作开始被大量翻译引进到国内,有美国教育家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路易斯·拉思斯的《价值与教学》;英国教育学家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苏联学者霍尔和戴维斯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大大丰富了我们自身德育理论的研究和建设。㈨此外,党和国家也注重对国外德育的考察,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了中国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团,并编写出版了《新加坡的精神文明》一书。圆国内学者对美国、英国、德国、苏俄、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的道德与公民教育开始进行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学校的课程、教育方式方法、校园文化等。如许桂清编著的《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2008)、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2007)、郑复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2006)、卢艳兰《新加坡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12)、艾宏歌主编的《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2011)、饶从满《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教育》(2011)等。其次,德育研究队伍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比较德育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例女I1995年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此后2000年王玄武主编的《比较德育学》,2001年王瑞荪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005高峰编著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2007年唐克军的《比较公民教育》都“从宏观层面对比较德育进行研究’’④陈立思1999年主编的《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和2011年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今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综述。与此同时,比较教育学界加大了对国外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研究力度,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比较德育的研究。再次,这一时期学界有许多较有影响的教育类期刊问世,其中关于比较研究的五大期刊北京师范大学的《比较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资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外国教育》和上海①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圆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郭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成果.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09):137 引言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师范大学的《外国中小学教育》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情况,为比较德育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2)国内德育发展路径研究综述近几年,有关我国研究德育发展路径的著作有: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1995)、蓝维《德育学科教学心理研究》(1998)、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2006)、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2007)、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09)、高中建,刘玉瑛《思想政治工作语言艺术》(2000)、孟利艳《德育走向与德育接受:现代性德育研究》(2011)、元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传播研究》等。笔者还在万方数据库中对德育发展路径内容进行文章检索,在从1994年到2013年我国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以德育路径为主题进行模糊检索,共查到文章21篇,其中有关大学生德育路径的文章9篇。以高校德育比较为主题检索,查到文章9篇,以德育发展路径为主题检索,文章为4篇。下面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就对德育路径的研究而言,内容还较少,存在研究空白,主要有袁美荣:《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探析》,载《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8期。王春江:《政治文明视域下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探析》,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包华军:地域文化差异视野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德育发展路径,载《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就对高校比较德育发展研究而言,对美国的研究最多,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德育研究较少。在检索的9篇文章中关于美国的有6篇,关于新加坡的l篇:上海交通大学牛继玲的毕业论文《新加坡思想道德教育与中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关于越南的一篇:河南大学黎玉明的毕业论文《中越高校德育课程比较研究》。(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以比较德育为研究视域,围绕大学德育路径选择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我国德育路径演进的历史回顾和新中国以来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状况,重点分析 比较德育视胡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匮探究引言了国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现状与启示,初步探讨了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现状,探讨了美国等欧美国家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现状,对中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亚洲和欧美国家大学生德育路径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特质与实现问题。2.研究方法中外德育的比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历时态的比较,即探寻不同历史时期德育发展的特点,一种是共时态的比较,即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德育进行比较,寻找共性或差异;第三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即把比较研究的焦点放在不同时空形态德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采取第三种比较方法,通过对现代中国德育发展的典型问题的归纳同国外同类问题进行比较,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路。本文欲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鉴别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力求能从宏观上对现代中外德育方法的异同有一个把握,同时又能抓住微观的具体,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对建设中国特色德育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启示。(四)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主要创新点(1)研究视域新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在这30多年里,中国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也不例外。如何整合传统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方法,确立德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国外德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国外成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也为德育提供交叉学科的思想资源。因此,从比较德育维度研究大学生德育实践路径有很多值得国内同行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2)研究观点新本文首先着重梳理了转型期德育面临的困境,这些困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深入逐渐显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忽视、不容逃避。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供解决方法。但大多从我国现状出发。本文试图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文化、法律、科技、管理等角度,同其他国家相同转型时期同类德育问题做出比较,借鉴国外德育在文化构建、法律支持、管理体系、科7 引言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技领域等方面的实施方法,为当代大学生德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构建当代中国德育发展模式提供有益参考。2.不足之处由于本文对中外德育进行比对研究,而国内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能查阅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同时,本文要对德育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整合、并且同国外同类问题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对本人的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些是本人难以企及的,使得论文写作无论是理论观点还是实践对策都留有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论文在理论的严谨性、规范性和深刻性上还存在问题,对大学生德育实践指导的可行性、指导效果的预测和评估也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些有待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比较德育视闲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惠探究一、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及时代审视(一)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相关概念解析1.比较德育全球化的发展为比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促进了比较德育的发展,它与比较教育学、德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国内外对比较德育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例如,日本著名的比较教育学者冲原丰认为:“比较教育是以教育的整个领域为对象,对两国以上的现行教育进行比较,并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内的科学。”∞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汉斯指出,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研究形成教育制度的因素,比较各国解决由这些因素产生的问题的方法"②中国学者吴文侃、杨汉清在其编著的《比较教育学》中提出,“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I'-J教育科学。”⑨总的来说,所谓比较德育是指以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探索德育发展的规律和启示,从而更好地指导德育实践。比较德育遵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通观比较、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等方法对不同国家的德育情况进行研究。比较德育不是片面的狭义的比较异同,而是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德育异同的整体性的把握,从而帮助我们认识他国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为我国大学生德育路径的创新提供有益启示。2.德育路径探讨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比较教育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比较德育作为比较教育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与比较教育学、德育社会学、成才心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德育路径。路径有广①冲原丰著,刘树范、李永连译.比较教育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5.圆Hans.ComparativeEducation:aStudyofEducationFactorsandTraditions,3rdedition,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58.9.@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9 一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路径”即是方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路径”是指“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①《大百科全书》中对“路径”一词给予了明确的解释——路径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而狭义的“路径”则是指路径被作为专有名词被引入具体的学科。例如,在地理学中路径是指个体在时空间活动的连续轨迹。在计算机领域路径则是一种绘制方式,在绘制时产生的线条叫路径。而这里我们所探讨的路径主要取其“方法”的涵义。同样,德育路径是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德育作为一门学科以及一种行为方式“为了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一定的德育方法落实一定德育内容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和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决定了社会的开放性。人们原有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单一参照系被逐渐打破,人们在道德选择时,面临多种价值标准的碰撞,从而对固有的道德内容、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道德在现代社会转型的条件下,帮助人们对多样化价值的澄清与选择是构建现代德育发展路径的重要任务。3.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当代”这个时代背景。当今社会正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将遭遇各种各样的德育问题。这是德育所处的时间节点赋予它的使命。二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祖国的希望,在其行为方式、心理特点、群体特性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需要德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三是“德育路径”。主要指德育的方法手段,指通过德育这一特殊行为方式引导大学生适应转型期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四是德育路径的“选择”。这一路径选择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方式方法,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现有的大学生德育路径主要方法包括: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和咨询辅导法等。如何对这些方法进行整合、艺术地选择和运用到德育实践中去并不是简单的事,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推敲摸索的问题。因而,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研究是指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德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一项实践活动在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教育对象时,合理、巧妙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转型期各种变化和挑战,需要强化德育发展路径的研究。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3810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一(二)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发展需要依托相关的理论,尤其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从中吸取强大的理论动力。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只有正确理论引领下的大学生德育观,才能自觉选择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发展的正确路径。1.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论,无论在社会发展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起着统领作用,规定着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因而反映在德育领域,对现代德育的发展与转型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哲学总是关照着人的命运,对人的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的一种哲学思考,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提升人的主体精神境界,在其思考中体现着实践性、开放性、扬弃性、综合性及人文性五大原则。在其现实指向上应倡导一种现代的生态意识,充分考察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深入研究市场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关系,这三个维度分别辐射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其自我发展等最基本的人学主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有其独特的理论框架,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人的本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构成了人学的基础,它决定了人学基本及解决其它人学问题的框架。马克思主义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㈨大学生德育路径的选择必须坚持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探讨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使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路径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第二是人的价值。人的本质问题同人的价值问题休戚相关,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则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展开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理论既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只有在为他人、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中,才能体现和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劳动密切相关,劳动创造价值。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需要重视劳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创造,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劳动创造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1l 一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经济的发展方向,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熟创造条件,更好对反映和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第三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如何促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指向和价值目标。如何使人们不受社会分工和其它条件的限制,自由地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的努力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对“人”的关照构成了现代德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现代德育要重视人的感受,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在进行德育研究时注重对教育客体的人文关怀,从而有利于推进传统德育的现代转型。(2)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实践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不仅创造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世界,而且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建构了交往共同体,即“主体际”。马克思称之为“交往关系”。交往关系是指不同主体之间以客体为中介而进行的交往实践活动,由此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社会一不管形式如何一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④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维度来看现代德育的发展,其目的是对传统德育实践活动中单一主体模式的超越。德育发展应逐步走向“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往实践,在一定的交往关系中,被教育者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原来的主客体之间对立的界限被打破,交往实践使不同主体形成平等的发展共同体,更有利于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受”双方之间达成共识,产生信任,并相互理解。这一过程不再是单向的输入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更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化,同时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内涵。其次,交往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产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及以前的社会,个体交往实践呈现为人地人的依赖和人对物的依赖,而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个体交往实践才能呈现为自主交往形式,即自由。”㈤因而,可以看出交往实践活动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人的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尺。当个体由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发展为自由交往时,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便出现了。而德育的发展也就是要不断提高交往实践的水平,推动教育主体、受教育主体之间的多维良性互动。①马克思、恩格斯冯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4.12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德育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特别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强大理论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经历了从毛泽东的社会发展思想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命题的确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的视角对人的发展作出新的概括。1992年,邓小平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科学阐述。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哪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经济保障;第二个维度要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第一个维度的升华。共同富裕才是目的,是从生产力向生产关系的推进,富裕的目的实质上是使人的社会关系获得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这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沿着这个基本路径,江泽民从人的发展视角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升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标准的高度。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④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9.13 一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思想,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着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也是大学生德育必须坚持的方向。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其发展方向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而且应由传统德育对人性的漠视转向“以人为本”,摒弃德育的工具理性取向,将大学生德育视为引导大学生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以满足和发展大学生的需要,促进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当代德育理应在这一过程中着力于构建以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为支撑的和谐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活力,同时注重对价值主体的人文关照,建设和谐的精神家园。(三)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时代审视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中,大学生德育无疑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环境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大学生德育的发展同时代的变迁相联系,以动态的视角审省察影响大学生德育发展的诸因素。以下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国内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及知识经济数字时代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三方面入手,探究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问题1.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挑战和契机全球化是一种扩张性的历史进程,马克思称之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④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大学生的德育发展也不例外,一方面全球化为高校德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1)全球化带来的契机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9-3014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一全球化带来的契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首先,全球化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有利于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其次,全球化提供了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大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更加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二是对高校发展的积极影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我国高校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和国际化,全球化促进了高校德育手段的创新,拓展了高校德育的空间和渠道,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我国大学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与革新。(2)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首先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的概念,弱化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挑战。全球化使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大学生开始更多关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减弱,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降低。此外西方思想中的一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侵蚀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价值观迷茫、行为失范等问题。其次,造成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薄弱,政治信仰是大学生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利用全球化的浪潮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弱化我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现有社会制度的信仰。第三,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全球化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西方通过全球化浪潮对别国进行文化渗透,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挑战;互联网的普及拓宽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高校德育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提出了挑战。2.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面临的问题所谓社会转型是指“从一种社会制度或体制向另一种社会形态或体制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构成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将发生量变或质变,必然引起社会的分化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触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判断和选择”∞。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经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转型期德育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德育发展边缘化①张秀荣、韦磊编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7715 一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德育发展边缘化的本质是人们质疑传统德育功能的“合法性”以及对德育的功能、效果认同感的危机。“传统德育功能是同农业社会经济缓慢发展相适应,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①学校、家庭、社会在传统价值观的强大粘合力下,同质同向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然而随着农业工业化、信息产业化的发展,经济发展被提到了中心的位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中心的地位正式确立,而以经济为中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务实性、竞争性、功利化、世俗化倾向,客观上促使了德育被边缘化,冲击着德育存在的合法性,人们对传统德育功能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人们本能地排斥德育所倡导的“崇高’’精神境界,使得德育进入“两难”境地。若德育迎合大众心理,一味媚俗,则德育会失掉其本质、失去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若德育漠视社会变化,一味强调“高、大、全",则将使德育的受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降低德育的实际效果。德育的“两难困境”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德育自身功能的不完善性,使其在面对社会转型所引发的重大变化时,德育的单一功能无法发挥,“以不变应万变"的功效也难以打破自身的窘迫位置,人们对德育“合法性”的认同危机,使德育逐渐被边缘化(2)社会体制不健全影响大学生德育发展第一,德育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可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并没有跟上,导致社会道德风气下滑,利益冲突与阶层矛盾明显增加,腐败现象日益蔓延。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反而呈下降之势。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如一些大学生滋生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校园风气不佳;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此外,由于社会的分层、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引发了大学生的群体差异性,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滑坡、风气不佳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制度本身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每个个体的“自律“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依靠个人自律来达到德育目的是不现实的,制度作为引导约束个体行为的价值载体,运用一定的强制措施对德育行为作出硬性规定,久而久之,制度的①董小燕.比较德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816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一内容会渐渐内化,成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行为状态,制度育人的目的就达到了。对大学生的德育也是如此。新阶段,如何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教育法制新体系来满足社会大众对制度育人的价值诉求是德育工作者的新任务。这种完善不仅仅是法律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制度本身要具有道德性,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英国学者米尔恩说过:“道德在逻辑上先于法律,没有法律可以有道德,但没有道德不会有法律。这是因为,法律可以创设特定的义务,却无法创设服从法律的一般义务,一项要求服从法律的法律史没有意义的,它必须为它竭力创设的那种东西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这种东西就是服从法律的一般义务,但这种义务必须是道德性的。”④目前,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有《高等教育法》、《中法人民共和国高校校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在制度的完备程度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并弥补制度的缺陷,倡导通过道德的制度来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探索通过制度德性培养个人德性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二,大学生德育制度的作用薄弱。大学生德育制度作用薄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在制度的确立上,它是表面的,学校作为制度的制定者或是制定的参与者并没有从大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以人为本,将道德因素融入到制度之中,这就导致很多制度从开始确立时就脱离实际,注定不能起到教育鞭策的效果。二是在制度的制定上,它是单向的,因为学校制订德育规范制度的过程中没有秉承公平正义和民主参与的精神,没有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一味地表达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的意志和声音。学生只有服从制度的义务,而无制订制度的权力。三是制度的执行上,它是错位的,“重事后、轻事前”是我国德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工作的重点往往放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而事前对于制度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制度的认识不全面,心理接受度不高。这些都影响是影响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因素。(3)多元文化引发大学生的道德困惑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都处在急剧或缓慢的变迁中,道德作为一种软制度、软约束,必然卷入其中。面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道德标准,各种道德困惑也纷至沓来。同时,在转型期,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取向存在不确定性,一些一直以来被人们所接受的道德标准被突然打破,而新的道德标准还未确①AdM米尔思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517 一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立,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模糊,缺乏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加之大学生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缺乏自省自查的能力,必然导致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困惑。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困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现在大学生对道德理想和现实之间差异的困惑。大学生群体尚未深入社会,对道德的评价标准仍停留在书本之上,对高尚道德充满向往,对于道德楷模充满憧憬。但现实社会中,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道德楷模高高在上,加上社会舆论、网络媒体的渲染、国外价值观的渗透,让大学生群体对书本中的德育标准产生怀疑,进而产生道德困惑。二是表现在大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很多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德育训练,对待德育两难问题马上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但是体现在道德行为上,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比如大学中常见的“考试诚信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做出考试作弊违反诚信的道德判断,但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做到考试不作弊。3.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德育发展的本质是德育现代化的问题。除了现代化背景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之外,高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是德育内涵的缺失。德育内容单一性与大学生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信息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获取精神信息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传统德育的活动水平则停留在“一种低水平,低效率、无激情、无创新状态的简单重复和循环”①具体表现在:首先,大学生德育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德育理念代表着思想道德教育的自我认识和态度,它渗透在德育的价值、内容、方式、体制等各个环节中。德育理念的滞后是制约德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局限于课堂、学校、书本对德育本质认识不足,使得德育政治化功能过于膨胀,德育价值观单一,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相对单一。传统德育内容的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内容,使得德育内容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其次,传统德育缺乏文化底蕴旨在培养统一标准的人,对德育教育的政治功能过分强调,从而忽略了德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第三,大学生德育教育体制缺乏规范。德育体制是指思想道德教育运行领域、①郭志凤.德育文化论t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1.18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一决策和管理体制的发展。现代德育体制应该从单一的学校主体向社会整体合力全面推进,调动和运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完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模式。传统德育体制不规范,运行机制单一化的学校主体缺乏实力、活力和动力,不能推进现代德育体制的长期、有效运行。最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方法缺乏艺术性。传统的大学德育工作者一般采用由上而下的理论灌输,这种单一、单向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要。德育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教育客体的主观感受,运用现代的新媒体和高科技手段整合教育途径,运用其他科学的知识研究教育客体的心理,努力建立一种立体化、信息化、体验式的互动教育方法。19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二、我国德育路径演进的历史回溯及当代价值为了进一步拓展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有必要对我国古代德育路径演进过程进行历史的回溯,了解和把握传统德育路径选择的特点和规律,从中吸取对加强和改进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益思想资源。(一)中国德育发展路径的历史回溯中国传统德育的发展经验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时代性。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总是与其历史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启示性,传统既是一种历史的过滤与沉积,又预示着现在和未来。传统德育作为经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民族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共同思想资源。因此,研究传统德育的发展路径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路径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探索中国传统德育发展路径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追溯中国古代以来的德育传统及其演变路径对现实发展路径进行关照,从中找出现代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历史逻辑性和现实启示性。1.中国传统德育发展路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因而,要探究古代德育的发展一定要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联系。中国古代的传统德育思想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萌芽发展起来的,是在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上建立,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①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决定了古代德育的小范围特性,分散的小农经济主要是在封建社会里一家一户的手工小生产,劳动力再生产主要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徒传递的方式进行,学校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主要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教化,培养“士”、“君子儒”、“大儒”、“鸿儒”等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人才。成就君子和圣人是中国古代德育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封建社会德育的主要实践路径。中国古代德育路径萌芽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德育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在于教人以德行与智慧,并不单单是知识。国段丽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5720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二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类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的内容中就已包括了德育教育。通过德育可以使儿童自幼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在夏、商、西周奴隶制时代,学校教育逐渐完备,对德育非常重视。如西周教育已明显地表现出重视德育的倾向,西周国学和乡学都重视“礼教”,亦即非常重视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良好习性的教养。传统国学的基本内容是:“一日孝行,以亲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进入封建社会后,以孔子的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德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德育规范的基本框架。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德育思想的源头,它确立了中国德育思想发展的基本态势。到了明清时期,与注重社会教化不同,统治者比较注重弘扬道德主体意识,从方法上不断总结与改进德育方法,强调格物致知,温故知新。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务实崇实,反对空谈的空疏学风,主张“实学,实用’’与以往注重德育相比,对其他知识开始给予关注。古代思想家在长期研究德育、实践德育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德育经验,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总体上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自我修养的,即我们通常说的自我教育方法,有好思善学、思学结合、慎言笃行、圣王为师、反省自律、清心寡欲等;另一类是针对外部教育的方法,即通过教育者的传授来提高自身修养的方法,有言传身教、因材施教、诱发启导、、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等。尽管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影响,一些思想还未能真正体现,一些方法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份珍贵的遗产,应当认真地研究、批判地继承、充分地发展、勇敢地创新,使它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中国近代德育发展路径近代是中华民族饱受苦难是时期,1842年在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轰下清政府被迫打开大门,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因而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血泪史也是奋斗史。中国近代德育路径的发展也深刻地打上了独立自强的烙印,经历了从观念、到制度、再到实践转化的漫长过程。早在19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冯桂芬就提出“以中国之纲常名21 二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匮探究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①的理论,主张在保留中国传统伦理宗法的基础上向西方国家学习强国之策,这是我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表达。早期洋务派虽崇尚“三纲五常”,但已认识到中国封建文化中封闭自守的诟病,主张学习西方的功利主义和重商主义,使晚清德育依稀打上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德育观的印记。后期洋务派在早期洋务派的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在德育途径上扩大了学校德育的范围,西学中开始包含西政和修身科。此外,在制度上也有所突破。清政府与1904年的颁发《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首次规定开设修身科,列在课程之首,同时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德育观中富有进步性的德育内容如社会公德、权利、义务、责任、自由等内容引入学校德育的范畴。其次,在晚清时期的德育实现路径中,大众传媒开始显现力量。“1902年至1908年,民办的华文报刊每年以20__40家速度递增。据1869--1908年间有创办时间可考的397种华文报刊统计,商办、官办及外资各为271、44、82家,前者占三分之二。”②,“在北京、浙江、江苏等地还出现了由学生主办、以“提倡学生自治为宗旨”的报刊杂志,民主开始成为公开的德育内容。”③1895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以西方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兼采中国传统德育精髓,构造出早期中西融合德育观——“新民德”,这标志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德育观的形成。维新派在教育方面有一系列详细的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分经济、哲学、律学和医学四科;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学生在高等学堂受三四年的预科教育以后,即“分治专门之业”,学习各种专门的业务。在课程设置上,维新派主张“中西合并”,一方面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凡天文、地矿、医律、光重、化电、机器、武备驾驶分立学堂,而测量、图绘、语言、文字皆学之”,并聘请“鸿博硕学专门名家,以得其指导”。㈤另一方面,他们给传统的“中学”保留了位置,在课程的设置上将“文理之学——孔学、佛学、周秦诸子学、政治原理、中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文字之学——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等都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⑤.在教育师资上,维新派在设立学校的时候,主张以“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①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报界最近调查表【N】.大公报,1905(05):1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149.固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1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89.22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二即各类学校的基础,“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提出了从寻常师范到高等师范直到师范大学一套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为民族振兴提供足够的师资力量。在道德教育上,维新派亟需培养一支具有维新变法思想、有才干、懂得政治法律、能够处理国家行政的专门队伍,为变法的成功助力。因而,在德育上偏重于民主教育,目的在于去掉中国人心目中的奴性,尽快将中国推上民主的进程。一方面维新派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旨在通过实地学习,培养一批高级的政治、科学技术专家。这些留学生到国外之后,目睹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别,深受国外民主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回国后成为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维新派积极倡导女子教育,认为中国积弱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认为妇女应“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④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开天辟地的举措。尽管维新派大力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公德,使德育思想的近代化有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制度性保证,“新民德”的德育观仅限于少数中上层知识分子,民智未开,难以在全社会广泛推行。进入民国时期,训育成为民国大学德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训育的内涵在于“陶冶健全之品格,培养实践道德能力,养成完全之人格。"②在方法上通过教学、管理、训练的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设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总长,规定办学宗旨是“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⑨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和“国立大学条例"后,现代大学体系基本成形。这一时期的大学德育开始注重国民精神的培养,德育内容也开始贴近生活。主要的德育方法有制定校训,陶冶学生品质;注重生活指导,注重校园环境对德育的作用等。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教育学家,如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以及他任北大校长期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现代大学的德育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价值。①化贯军.蒋介石的训育观初探忉.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16.@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2.@于述胜、于建福.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M】,1996:355.35623 二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愿探究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德育发展路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广泛进行平民教育、工人教育和农民教育,为他们争取教育权,向他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德育观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具备了思想基础和教育实践条件,并有了一定的制度性保证。但由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德育实践与政治实践是同一的,还未确立起真正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德育体系。直到1930年,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它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也标志着中国德育基本重构的历史确立。(二)中国德育路径的当代价值将传统德育同现代德育进行比较对于理解和把握现代大学生德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德育路径的历史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1.对待传统德育的基本立场传统德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积淀,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价值,然而对传统德育的发掘和利用必须要站在理性的立场,既意识到它的宝贵价值,又要对它的落后性、腐朽性有所警惕。“对待传统德育,我们既不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也不能站在外国文化的立场,而只能站在解决中国问题的立场上进行。"④目前中国德育亟待解决的是现代德育转型的问题,是怎样整合创新德育方法培养出人格独立、富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的现代公民。其现代性是当今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本质规定性。传统德育思想与其自身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发生改变,在对传统文化发掘利用时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好批判与继承、扬弃与超越、接受与创新的关系。2.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大学生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16号.2004年10月15日.24 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脓究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④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如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现代教育的手段整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优势,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创新成为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一个新路径。(1)传统德育路径启迪我们在大学生德育中始终坚持教化和践行的统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德育推崇的方法之一。“知”是指对道德内容的认识,“行”是指将道德认识落实到实践中,是对“教”的内化。古人将知行统一看做是做人的根本,并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在古人看来,知行统一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杆,孔子曾说过“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王阳明也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所成”说的就是知与行要统一。从现代道德心理的角度来看,知行统一是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规律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现代德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凡是知行统一的道德行为,都包括四个阶段,即发现道德情境,这是初步的道德认识;自觉应有行动,这是道德的情意因素;了解如何行动,这是道德的认知判断;实际采取行动,这是道德行为旧引。”④知行合一的理论思想与现代德育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是一致的。对大学生的德育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当今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知”、“行”脱节的情形时有发生。古人“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论启示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关心大学生德育内容的内化,坚持教化和实践的统一。(2)传统德育路径启发我们在大学生德育中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我国传统德育方法中自我教育的方法十分丰富,古代的自我教育其实是一种道德内容的内化过程,是主观能动的道德学习过程。《中庸》中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可见古代先哲们大多主张通过主观的修炼提高道德修养。古代自我教育主要有“中庸”、“慎独”、“修身”、“内省”等方法。“中庸’’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方法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规律,中庸主张一种国张忠华.伦传统德育方法论的现代价值[J],高校教育管理,2008(06):37.②董仲舒.对贤良策【M]∥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3325 二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心态的平衡,无论是顺境、逆境都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它,是对心里的一种适度调试,对当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受挫能力低的现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慎独”指是指在行为个体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以较高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反道德要求的行为。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慎独强调要从自我做起,然后推己及人。一方面要善于自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并改正,同时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虚心请教。慎独法同当代德育的主体性德育一致,对如今大学生忽视内向思维,不重视自我道德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自我教育思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指导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有重要意义。(3)传统德育路径启示我们在大学生德育中注重教育方法的隐蔽性。中国传统德育没有“隐性"这个概念,但是传统德育中很多方法却符合现代隐性德育的内容。孔子提倡寓教于乐,主张通过诗歌、音乐等形式来陶冶情操;孟母看中德育环境的重要作用,为给孟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而三次搬家;董仲舒认为“人的性情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④。传统德育方法注重身教、环境陶冶与潜移默化,这些都可以归入隐性德育的范畴。美国教育家柯尔柏格曾说:“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对那些可能处于冲突中的价值做出审慎的决定;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学意味着尊重儿童正在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固可见传统德育重视隐性德育方法的使用也合乎现代德育发展的理论。我国目前对大学生德育仍主要采取的是显性灌输法,对隐性教育方法的重视不足,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于课堂灌输出现反感、对德育内容嗤之以鼻。德育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传统德育方法中的包含丰富的隐性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方法的创新和整合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①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2.圆傅佩缮,任广明,任小艳.当代韩国德育的阶段性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 比较德育视闶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三、国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现状与启示国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内容极其丰富,不少国家在大学生德育路径方面有许多创新的做法,对我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这里选择韩国、新加坡和美国作为典型样本,具体介绍和分析这些国家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现状,分析国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对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启示。(一)韩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韩国在现代化与大学生德育道德路径选择及其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邻,其传统思想与中国同根同源。近代的韩国也遭受过外来侵略,与中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地域及历史文化背景;同时,韩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其他东亚国家有异曲同工之妙,面临着许多类似的问题,其解决方式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韩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的路子而走上了一条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韩国的经济崛起,道德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教育理念、德育实践为韩国培养了一批为国家、社会、企业尽职尽责的现代公民。此外,韩国的学校德育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也吸纳了世界多元文化元素,因而在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对韩国德育发展现状的研究有现实的借鉴意义。1.韩国大学德育的目标随着韩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道德教育的目标也随之进行调整,由二战后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教育,转变为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意识”培养,再转变为21世纪的“世界公民"培养。20世纪90年代,韩国总统金泳三提出“世界化”的战略,要培养适应开放环境,可以用平等的视野对待外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世界公民。在这种背景下,韩国高校德育开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韩国民族精神为根本,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旨在创建更加民主、更加科学的新德育,培养面向21世纪的富有民主精神的韩国人。”①①陈荟芳.东亚主要国家社会转型时期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今日南国,2009(01):3727 三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惠探究2.韩国大学生德育的路径选择(1)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是韩国德育的主要形式。在韩国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课程改革,但德育在韩国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变。韩国德育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视系统性和连贯性,系统性是指除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外,在其他科目如文学、数学、自然、科学、体育等课程也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连贯性是指韩国德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心理身体等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国民伦理教育体系。’’㈣韩国高校将大学生的德育目标设定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促使大学生形成道德自律;内容上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为主线,重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除了课堂教育之外,实践活动是韩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手段。韩国高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知行结合,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主要做法有:①将活动引入课堂教学,高校德育的许多教学是在活动中完成的,让学生在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接受相应的教育;②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起大学生们为国家为大众效力的思想。③韩国学校德育的实践性还体现在礼仪教育上,韩国是个极其重视礼仪的国家,对日常礼仪有严格的规定,“大到国家社会礼节如对国旗国歌的礼节,小到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等都有相应的规定。"②润物细无声,正是通过礼仪教育,将这些日常的行为规范化,促进良好行为举止的形成。(2)立足传统与吸收借鉴相结合韩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它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韩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吸取东方儒家教育和西方人本教育的精华: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韩国德育体系中就占有重要地位,韩国被誉为是“儒教的样板国家”。韩国对中国儒家思想并不是全盘照收,而是选择韩国现代发展需要的内容,将中国儒学转化为具有韩国特征的韩国儒学,如韩国政府一直在学校里推行以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为蓝本改造而来的“道义教育”他们认为,如果实现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那么,‘父子、君臣、夫妇、兄①刘成荣.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2009(10):90.@杜希民、苍向荣.日本、韩国、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阴.中国电子教育,2008(03):1628 比较德育视问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弟、朋友’则‘达道’了”①;同时,韩国也积极吸收美国和日本的德育价值观,吸收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但是剔除了狭隘的利己因素改造成符合韩国国情的人性教育,在培养个性的同时强调共同利益。二是在德育教学上注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例如在韩国大学通过开设韩国传统艺术课程,使学生认识和尊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结。同时又注意利用现代化的通讯、信息等手段,利用报刊杂志、影视网络等媒介的传播作用将德育内容渗透。(3)政府干预和社会支持相结合德育历来受到韩国政府的重视,韩国政府认为政府的干预有利于国家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系统化,同时“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有利于政府较好地运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来加强道德教育,使之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作用,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②因而,韩国政府在实施德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韩国教育法第一节第一条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参加建设民主国家和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④二战结束后,韩国政府更是对各类普通学校的课程先后进行了五次改革,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除了政府的干预外,韩国教育界还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企业的作用。同时利用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德育进行宣传导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如宣传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继续,帮助父母处理家庭德育的各种问题。韩国也重视企业的德育作用,强调企业道德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企业形成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协作、为集体奉献的企业精神,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二)新加坡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1.新加坡大学生德育目标新加坡高校的德育目标,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年轻一代在价值观的树立和发展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土壤。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曾说过:“检验一个良好的教育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公民能以文明的方式从事生活、劳动、竞争和协作。”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发表《理想的教育成果》对大学生应具有的品德做了概括和规定:“品德高尚,深厚的文化素养,①李望舒.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6).圆杜希民、苍向荣.日本、韩国、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明.中国电子教育.2008(03):17@贾仕林.中日新三国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64.29 三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尊重差异,对国家社群尽责;笃守多元种族及精英原则,深明国家的局限又能寻找契机;优雅社会的使者;勤奋向上,敬业乐群,重视他人的贡献;能思考能分析,对未来有信心,有勇气及坚定的信念面对逆境;懂得追求、分析、运用知识;具备革新精神,不断追求进步,终身不歇学习,有魄力;放眼世界,扎根祖国。”①2.新加坡大学生德育路径分析(1)注重课程设置的适时调整新加坡是一个多移民的国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考验,先后经历了国家意识重塑期、儒家伦理价值熏陶期、共同价值观培养期、国民教育深化期,在每个社会发展阶段,新加坡都注重对高校德育的适时调整。①国家意识重塑期刚独立时,新加坡国民对国家和政府认同混乱,文化价值观混乱,国家意识薄弱。1981年,时任总理李光耀指出:“我们是汇合了来自中国、印度以及马来世界不同领域的移民,我们必须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信条。这些准则、价值观以及信条将能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④由此新加坡开始强调培植新社会的国家意识。在课程设置上,新加坡颁布《学校德育和公民训练综合大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系统的公民教育,将原有的伦理课改为公民课,强调对学生爱国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养。1970年后,新加坡更加愈加重视大学生德育课程的改革。“新加坡大学德育十分重视与中小学德育的衔接,他们在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层次的德育课程通过努力,新加坡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培养了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了初步的国家认同意识。"⑨此外,新加坡还规定每天举行升旗仪式,每年开展全国性的“国家意识周”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②儒家伦理价值熏陶期1979年至1989年间的新加坡,新加坡出现严重的“西化”现象,西方腐朽思想涌入使得大学生道德问题频发。面对严重的西化倾向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新加坡人转向中华传统文化,希望在此寻找道德支援,吸收优秀人文精神食粮,以抗拒西方腐化思想的影响。为此,新加坡专门设立了儒家教育与东方哲学研究所,①【新加坡】李光耀.40年政论选中文版[MI.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391.395.@孙义兰.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0:30.@王永炳.公民与道德教育——世纪之交的伦理话题[M】,新加坡:SNP综合出版私人有限公司,2000:8130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三研究儒家伦理道德教育问题,同时还成立了“儒家伦理委员会”,编写了《儒家伦理》,供新加坡各华校教学使用。儒家伦理教材分上下两侧着重介绍孔孟等儒家生平、思想特色,分析讨论儒家所强调的五伦关系及仁义礼智信勇等主要德目。其内容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系统全面,为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虽然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取消了儒家伦理课程。但“儒家伦理的推广宣传活动,已经远远超过课程发展的范围,也超越了其他宗教课程所受到的重视"①新加坡政府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来教的国家。③共同价值观培养期1990年2月,新加坡从适应新加坡多种族多信仰情况出发,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以凝聚民族力量。《白皮书》很快就成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和精神支柱。随着《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的颁布,新加坡大学德育课设置围绕《白皮书》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再次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德育层次性问题,这样做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④国民教育深化期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政府着手积极推行国民教育,旨在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正真的品格、正确道德价值观,又热爱祖国的“新加坡人”。1998年,新加坡时任总理吴作栋宣布国民教育作为今后学校教育的重点。他指出:“国民教育,应该培养出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过去对今日和将来的影响。国民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兼顾到认知和情感。”固这一时期的新加坡高校德育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具体,不仅将已设立的德育课细化,而且将德育内容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当中,这一时期的高校德育课程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例如“《道德哲学问题》和《伦理和社会责任》课程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开设的专门德育课程,”@学生通过对现代社会下各种公民的实用道德等问题的学习讨论加深伦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新加坡还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①【新加坡】杜珠成.新加坡的国民教叨.中国德育,2001(2):26.@卢艳兰.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78@王立彤.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及其启示【D】.清华大学,1995:69.31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开设了《西方政治思想》、《东方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等课程帮助学生对国际政治形势和关系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认识;哲学系开设了《道德哲学》、《道德哲学问题》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伦理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处理各种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历史系开设了《新加坡建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文明专题》、《儒家思想专题》等课程,介绍了新加坡和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塑造学生的东方价值观。(2)重视道德教化和法纪约束的配合新加坡是一个多移民、多信仰的国家,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是一个混乱不堪的热带港口。然而几十年后,却奇迹般地变成了世界上最干净、最安全、最繁荣的国家,并赢得了亚洲“四小龙”的称号。在这一过程中,法制是这一奇迹的强有力的推手。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自豪的说:“新加坡的今天是多年法治的结果。没有铁的社会法纪,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新加坡。"可见法纪在新加坡的重要程度。新加坡大学德育特色之一就是对学生实施严格的法纪教育,将德育内容纳入法治的轨道,用法律强制力配合实施。例如:新加坡政府对进口影片进行严格的分级,严格规定RA级的外国影片不能在居民区放映,“如果21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RA级的外国影片,一经查出,电影院就会受到惩罚,罚款金额高达2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④政府还通过立法使传统道德和风俗法律化、制度化。如对“和老人同住的家庭在住房及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文明礼貌和敬老养老活动,使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成为社会稳定和文明的基石。’’②(3)重视传统与现代方法的融合新加坡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德育,始终坚持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如何使新加坡的大学生在接受现代西方思想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不忘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让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交汇,让传统方法同现代方法融合,创新出属于新加坡独特的高校德育体系是现代新加坡政府致力解决的任务。新加坡高校德育强调东方传统价值观与西方先进科技文明之间的平衡。李光耀多次强调,“东方和西方的精华,必须有利地融汇在新加坡人身上,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的精神气质,必须①吕元礼.亚洲价值观一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圆【新加坡】李光耀.40年政论选中文版[M1.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395.32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三同西方追根究底的科学调查方法和客观寻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㈨新加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借鉴上。中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东方思想哲学的精髓。新加坡高校德育将儒家思想新加坡化。儒家思想经过新加坡本土文化的“过滤”,了现代化的潮流。通过现代语言的阐释,既满足了新加坡现代化的需要,又适应使其儒家思想的精髓不露斧凿地融入新加坡文化之中。如,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就被新加坡引申为“八德”,成为新家坡的治国纲领,而儒家思想中与现代社会背道而驰的内容,例如“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则予以扬弃。与此同时,新加坡对西方先进德育理论的借鉴也十分成功,如借鉴美国教育学及心理学相关理论,创立了自己的德育研究方法体系包括文化传递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设身处地考虑法等内容。新加坡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体现在对宗教教育的改进上,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对人们精神上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合理利用宗教达到德育的目的是很多国家推崇的做法,而新加坡创新地将宗教引入课堂,向学生传播宗教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影响新加坡文化的各种宗教的起源和教义,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些塑造社会的道德准则,教材由文史哲方面的专家编写,由人文社科的专家授课,大大削弱了宗教的神秘色彩。(4)重视家庭、社会、学校的三位一体教育新加坡的大学生德育重视教育资源的整合,努力将家庭、学校、社会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首先,新加坡高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作用,重视家长同学校教育的配合,因而学校努力与家长之间保持开放式的相互交流,每个学校都建有家长联谊会,家长可以以学校为平台定期举行活动,了解子女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学校注意采纳学生家长的合理观点,与家长形成良性合作。其次,重视社会和社区在高校德育中的支持作用,新加坡社区在帮助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清洁环境计划;临时服务等。这些活动都是在社区的支持下完成的。④第一,新加坡政府在大学生德育方面发挥着统筹兼顾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在有关大学的德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对一①姚丽丽.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册.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54.圆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山西: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5.33 三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闯题探究系列政策的推行与落实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次,政府通过资金援助、专项拨款等方式为大学生德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帮助。第三,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配合,如借助法律杠杆对大众传媒和各种新闻机构和进行严格管理;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等。正是因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三位一体,互相支持,新加坡的德育效果十分显著,且深入人心。(三)美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1.美国大学生德育目标美国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拥有独立的教育权,因而在美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学校道德教育的计划或大纲。但通过对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各州学校设立的道德教育内容,可以勾勒出美国高校道德的主要目标。美国德育的内容包括对国家忠诚的教育,培养“责任公民”的教育,个人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解决学校现实问题的教育。从德育内容不难看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爱国精神、有责任感、具有道德品质的公民”①2.美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1)招生管理工作在美国,顶尖大学在录取新生时除了考察学生的学术成绩外,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正确的价值观也在考察之列。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入学申请表中就有一项要求“评价你的一次重要经历、成就、冒险,或你遇到的伦理困境及其对你的影响”。在申请者的教师评价表上,教师要对学生的诚信以及关心他人等作出客观的评价外,学校还关心申请者的银行信用记录,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等。加州州立大学的国际招生部主任在给潜在申请者的信中写道:“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个人特长、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此外,美国高校还将社区服务作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单外,还有一份社区服务成绩表。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美国名校都要求申请入学的学生提供社区服务证明,择优录取。入学后,多数学校在管理上下功夫,将德育内容渗透到管理体系中,如组织新生观看或阅读有关学校的各种视频或资料,了解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增加学生①张强.美国大学德育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4534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三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宿舍管理实现对校园平安意识的教育。”Ⅲ还有广泛引起关注的学术道德问题各个高校也有严格的惩罚措施,任何剽窃、抄袭的行为都要受到纪律处分,所受处罚最高可到永久开除。美国高校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关心还体现在管理人员的配置上。“美国的学校中,通常有一名副校长分管纪律和道德方面的工作,许多学校也设有主管学生工作的训导主任或指导员,他们担负了大量具体的道德教育工作。”④(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设置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教育。主要有专门的道德课或价值观教育课,发挥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④美国是典型采取下放式、多元化、分权制教育体制的国家。国家在课程设置、办学方式等方面并没有统一规定。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美国课堂德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虽然美国各州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统一的知识和能力衡量标准。即由美国公民教育中一已,(CentreforCivicEducation)于1994年颁布的《公民学与政府科国家标准》(NationalStandardsforCivicsandGovernment)。该标准不是课程大纲,而是规定了4、8、12年级的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应掌握的基本公民知识和能力水平。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道德教育在美国高校并不列为单独学科专门进行教育而是将内容编入公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中融入本科教学的全过程。目前,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课程,强化学生美国式的政治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为了使大学生接触和认识国内外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公民责任感,还开设了别国政治和法制类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专业教育中,道德教育更是渗透其中。例如,“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课程表上出了专业课之外,商学历史,行为决策学,组织行为实验学等也在课程之列。”⑨美国高校在商学院的企业管理课程中穿插企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伦理学知识,探讨医患关系、医疗改革以及医学技术革命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将艺术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拓宽了大①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山西: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5.圆魏晓文、葛丽君.中外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85.@司会敏.中美高校德育比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28.@http://www.hbs.edu/doctoral/registrar/Pages/courses.aspx@黄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2)35 三比较德育视阀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息探究学生选修的空间。例如,“2008年,以理工类专业闻名于世的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戏剧、舞蹈、音乐等课程总数达102门,而哈佛大学自1982年以来,艺术类课程在本科七类核心课程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少于1/4。”①在教学方式上,美国高校有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包括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等)的方式,也有学者将美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归结为名著阅读法、服务学习法和综合运用法。名著阅读法是高校对大学生灌输德育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些课程通常在跨学科教授的指导下,对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阅读、讨论、辩论。通过经典名著帮助学生澄清道德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美国价值观念、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师水平上,美国高校十分注重教育者的思想建设。认为教职工的品行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为对老师有一套严格细致的评估系统,除了要求课堂教学质量外,还注重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主张教师将影响的范围扩大到校园外,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因而“不少学校把教师参加社会学术公益活动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②这些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往往成为美国教师能否续聘的主要条件。“美国社会学家里昂纳·戴维斯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导致美国大学教师失聘的原因中,‘政治思想有危险倾向’居首位,占31%,而‘学术水平低’,一项中,仅占19%。”@(3)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陶冶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实践活动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校内活动主要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来体现学校的传统和价值,激发学生爱校、爱国热情。这些活动一般会邀请社会名流、成功校友、师生和学生家长参加。另外,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也是校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学生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增长知识、培养才能及公平竞争精神和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此外,美国还特别重视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将德育内容渗透给学生。如学校与社区联合为公民教育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美国公民教育以服务学习和学校(社区)政治参与为两大实践策略,学校与社区通过@【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9.@冯益谦、詹文都、徐国斌等.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M】一匕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张强.美国大学德育及其启示【刀.思想教育研究.201101):45.36 比较德育视闲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三沟通、协商与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公民服务、政治管理的计划、机会与岗位。其中,“校园契约’’(CampusCompact)和“学生政府”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校园契约”于1985年成立,是一个全国性大学校长联合体和正式机构,旨在推进大学和学院的公共职责,培养学生的公民和社会责任,鼓励大学生从事社区服务、服务学习、公民参与活动。目前,该机构的会员覆盖l100多所大学和学院,包括全美高校超过1/4的学生,已有2000多万大学生参与了社区服务计划,在数千个本地和全球的社区中工作。自1987年开始,“校园契约’’每年都要进行调查,以评价学校一社区模式的服务现状和新趋势。根据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在2009--2010学年中,大学生共贡献了3.82亿小时的服务,创造了79.5亿美元的服务价值。”①“学生政府”则是由学校组织、社区协作的实践活动。活动将学生视为学校的“公民",学生通过学生政府不但可以参加社区服务,而且可以了解领导阶层、政府机构及公民决策的过程。有效、开放的学生政府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校社团和社区的管理过程,使学生有机会就学校社团和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发表见解、进行分析并设计解决方案。“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有关自治方面的亲身经历,并能使其意识到他们的决策的影响力。’’㈢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大学生的行为直接接受社会检验和评价,有助于大学生摒弃错误思想行为,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4)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作为一项专门的教育事业,在美国高校中十分普遍.其基本范围包括“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④几乎每个大学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有专职人员辅助。辅导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包括道德困惑的解答、成长压力的释放、心理障碍的排出等。辅导中心还专门聘请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作兼职辅导员,以便协助工作。美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方式丰富多样,除了常规的咨询活动外,中心还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拓展训练如夏令营、野餐、郊游等集体活动。例如,卡奈尔大学为提高新生的适应能力,利用暑假课程的形式,在新生中开展情感适应训练,帮助新@InfluencesofExtracurricularandCo-CurricularActivities011CivicEducationattheDistrictLeveI[EB/OL].http://www.civicd.org/index.html.圆郑日昌.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54.@韩迎春、罗建和.中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实践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37 三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生互相了解,增加他们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5)宗教信仰宗教是道德的载体,宗教教义包含许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在美国不仅有专门的宗教电台,一天24dx时播放各种宗教节目,而且电视节目、娱乐也有宗教的广阔领地。"①“在军队里,有随军牧师;在总统就职、国会会议开幕和闭幕式上,都有牧师主持仪式。”固美国作为基督教文明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的伦理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基督教文明中的宗教价值观深深地规约着美国的伦理道德。一方面,美国通过基督教道德教育来建立美国式的道德框架;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公民宗教”教育来建立爱国主义精神和美国式奋斗精神。宗教和道德教育交织,不分彼此是美国德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宗教始终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美国人普遍相信“宗教在人的道德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使人们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信仰、虔诚、忠贞和团结。用上帝的震慑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⑨(四)中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比较与启示1.中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比较(1)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德育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我国中宣部及教育部对个高校的大纲、课程、教材、学分都有统一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要求全国所有大学生学习,目的是使广大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在思想道德方面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我国高校在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式教育与西方国家大学教育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我国理工科专业教育中,专业课中很少谈及德育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①唐吟.中美两国高校德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比较[J】.怀化学院学报,2009(10).圆李俊,唐芳.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魏贤超、王小飞,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2.38 比较德育视闶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三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国高校已创建了系统的德育方法。主要有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等。其中,理论灌输法以列宁关于“灌输’’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高校德育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属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在美国,隐性教育方法是德育中最常见的方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反对老师将德育观念直接强加给学生。这与两国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方面有着很大差异相关。我国的德育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传统对其德育方法有重要限定作用。要看到,虽然灌输方法有一定的政治优势和理论优势,但我国德育方法重显性轻隐性的倾向仍比较明显;许多方法更是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实践性教育不够强;方法与方法之间、方法与载体之间、方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也还不够紧密。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吸收西方国家德育方法中的有益做法,深化大学生德育方法改革,不断增强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系统性、应用性和实践性。(3)在实践活动上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将德育寓于社会实践中,努力建立学校一社区定点活动模式。经过努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中搭起了一座桥梁。目前,我国大学主要的校外实践活动有大学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普及和家教服务等;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是开展大学生喜欢的各项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竞赛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了大学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了德育的功能,是寓教于乐的典型表现。此外,党团活动也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以高标准严要求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定期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4)在教育价值观上在教育的价值观上,中国重视道德教育、德教,因而中国强调以德治国,自古以来就有德治的传统。古人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而“在西方,社会或公民的伦理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现实 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置探究的伦理关系,表现为公民个体之间独立、平等。”①所以,西方重视建立在公民伦理关系基础上的公民理性,如公正原则、社会契约等,主张利用基于理性的公民伦理准则或法律来调节矛盾,重视公民伦理主义的规则或法制教育,更对地偏重依法治国。教育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中外德育路径的差异。而通过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和亚洲友邻之间具有地理上的亲缘性和价值观上的统一性,中国、日本、新加坡都同属于东方文化,在历史渊源上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在价值观上带有传统东方古典文化的烙印,注重“德”和“礼’’在德育体系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各国进入现代化的方式和程度的差异,经历的历史和开放程度的不同,导致各国在德育现代化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各不相同。如日本在德育现代化中带有军国主义色彩,新加坡在德育现代化中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整合利用等都同国家的发展的命运有紧密的联系。综上所诉,我们在比较的同时,应该批判地吸收他国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为我国德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借鉴。2.中外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比较的启示第一,注重德育实施路径的系统化德育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德育的有效参与和提供可靠保障,而德育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来自政府、家庭、社会的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在新加坡,德育的实施就充分利用了社区、政党建设两大特色。日本特别重视家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在德育方法上重视大众媒体网络等现代手段的强化作用。美国更是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的强大德育网络。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构建积极和谐的社会氛围,优化德育的“大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将各项社会资源充分整合,构建一个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横向,以政府、家庭、学校、社区为纵向的运行网络,来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第二,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从学科角度研究、探索道德教育理论与方@王永炳.公民与道德教育——世纪之交的伦理话题【M】,新加坡:SNP综合出版私人有限公司,2000:8140 比较德育视闲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三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包括:德育理论与方法的多样性、选择和使用方法的多样性、多学科进行理论研究等方面。同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德育及其方法的学科化研究起步较晚。高校德育及其方法的理论研究水平总体还不高,对德育方法的创新研究还没有具有国际影响的著作问世。特别是在德育方法的运用上,我国德育也显得比较单一。中国德育主要利用专门的渠道和途径,进行直接、公开的理论教育,这种课堂教学的途径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般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中长期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它的积极作用的在于它在短期内对于学生德育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有助于社会道德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但这种教学方法不是双向的,不利于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而西方国家特别重视隐性教育方法的使用,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式、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与显性教育不同,它不带任何强制性,而是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教育的影响。国外大学的隐性教育贯彻整个德育过程。另外,在国外发展很成熟的高校心理咨询辅助系统在中国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些方法的具体实施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加大力度学习、借鉴国外有关大学生德育路径的多样化发展之路。第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整合利用众所周知,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在内容上不乏有封建社会的沉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其中蕴含的精华,特别是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与创新。我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却忽视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造成了中国传统道德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的断裂。如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其优秀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做到“古为今用”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邻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利用传统东方文化方面无疑有着成功的经验。我国德育学者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现代化的诠释,如何用现代手段使其内化到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将传统文化整合包装为中国德育的“品牌”等方面进行思考,使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贴近时代、符合国情,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荣共生。冯友兰说过:“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将来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这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41 三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来的起点。”㈣第四,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在美国大学中,德育工作没有统一的负责人。各个大学有很多人参与到德育工作总来:有高校专门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和办公室主任、负责课堂教学的教授、心理辅导中心的咨询人员甚至连神职人员也是其中的一员。可以看出,这支高校德育队伍是有成份混杂、人员活跃的特点。如“在咨询教育人员中,很多都是学校的保健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高年级研究生和教师,而且这种活动很多都是自发的、义务性的。”④在新加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的一部分,正式的名称是“教育官"。为了有效地调动并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唤起并促进教师的敬业精神,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新加坡建立了一种合理的教师晋升制度,并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考评办法。与他国相比,我国德育队伍构成上人员单一,知识面相对狭窄,工作热情不够高。这些都影响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应大力提升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按照学者化、专家化的思路改造提升大学生德育专职队伍,为高校辅导员创造有利学习条件使他们接受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某一门具体学科上的专业训练,做到术业有专攻,辅导员应特别重视心理学内容的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要打通大学中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教师和专职政工干部之间的通道,努力向“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就是学生政工干部”的方向发展,④努力形成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和整体合力。①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30.@张应强.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3(3):69.@朱九思.致友人一关于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2(1)42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四四、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特质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随着国际和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载体、方法上还需要不断完善。目前,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讨论仅留在原则、内容、方向层面,而对于大学生德育路径问题的研究不多。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特点,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大学生德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的特质1.大学生德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的引领性德育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德育理论为基石,做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它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果为指导,解决人们在思想领域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实现德育的科学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引领作用。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德育是为现代社会建设服务的,因此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国大学生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和创新,必须紧扣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科学理论的引领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二是要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④马克思主义是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为根本目标的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因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43 四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①因而,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先后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这些科学理论为基础,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第十六号文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意见,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之义,在科学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创新,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大学生德育要构建结构上的层次性大学生德育的结构决定着德育的功能,决定着德育实效性的发挥。研究德育不仅要研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更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德育。大学生德育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内容结构和目标结构。②大学生德育基本结构是指构成德育的几大基本因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和教育介体。教育主体是德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同教育回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圆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344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四主体相对应,是指德育的接受者和被教者,教育介体是指德育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包含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艺术等。德育环体是指德育的环境,是指与德育有关的、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发展形成影响的外部因素。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大学生德育的基本结构体系。大学生德育的目标体系是依据不同时期德育的目标而形成的体系,德育按照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形成不同的德育目标,这些目标不是单一的,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是集合的有机体,是一个活的目标体系。德育目标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德育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德育目标要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因而,德育目标也有其自身的层次性,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是个体目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社会目标,社会目标是高级阶段。个人目标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同社会目标相统一时才能获得强大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得到实现。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各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道德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灵魂、心理教育是关键。思想教育的先导在于只有率先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提供前提;心理教育是关键,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其他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政治教育提供导向,决定着其他教育的性质,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离开了政治教育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灵魂。道德教育是基础,主要是道德教育是其他三方面教育的现实基础,其他三方面的教育要围绕道德教育的要求而展开。大学生德育基本体系、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之间结构分明、相互作用。基本体系是目标和内容得以进行的载体,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围绕其展开,目标决定内容。只有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体系之间的层次性,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3.大学生德育要注重内容上的系统性大学生德育内容是指借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导方面和重要依托,它既是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传递与创生、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45 四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闯题探究是个体进行道德学习、掌握道德规范、提升个体德性的重要依据。所以,对大学生德育内容体系的研究和探讨是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在我国以往的德育内容体系研究中,学者对德育内容的认知“由单面、简单的认知逐步走向全面、立体的认知。对德育内容也由简单的罗列走向逻辑层面的分析。’’∞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与家庭相关的德育内容家庭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每个个体从出生到长大,其主要活动场所在家庭。家庭和德育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为根本,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最后组成社会、国家。“家"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德育内容就是从家庭内外各种关系中衍生出来并长期承载着整合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功能。家庭是个体道德生长的摇篮,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就必定也应该从家庭开始,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与社会相关的德育内容人的一生除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其主要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与社会相关的德育内容主要由该社会的生产力决定,受该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与社会相关的德育内容有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社会公德指向群体,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逐步形成的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而公民道德指向个体,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所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具有民族性。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法纪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此外,还包括特定的意识形态教育。(3)与职业相关的德育内容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劳动,都有自己特定的职业活动领域。职业劳动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更加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职业道德是用以调节从事特定职业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团结合作、踏实苦干。此外,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过硬的专业能力、高尚的职业素质等。①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1846 比较德育视闶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四(4)与自我道德发展相关的德育内容自我道德发展主要是指自我教育,是个体在内化的过程中起推进作用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个体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能力、道德自我提升的能力等。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对象、德育环境、德育载体的变化,对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内容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知识经济教育、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应该放入德育内容之列。”∞4.大学生德育要力求方式上的多样性随着大学生德育环境、德育内容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变化,现代德育要力求方式上的多样性,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德育发展的新要求。(1)继承传统德育的精华德育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轨迹,当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产生较好的效果;当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就会被社会淘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些方法经过改进和创新可以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作用,因而在力求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传统德育方法的再挖掘、再利用。(2)借鉴国外德育路径选择的经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根据其国家性质、社会特点和本国公民的特点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德育体系。其中的一些方法例如政治与道德的传播接受方法、政治社会化技术、咨询服务方法、隐性教育等方法富有成效,值得学习与借鉴。此外,西方国家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也十分丰富,涌现一批道德研究的理论专家。例如,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方法、拉丝思等人发明的价值澄清理论与方法等都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意义。此外,西方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种系统构建德育方法的思想也同样值得学习。总之,道德教育必须在实践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始终保持活力,适应不断变化和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①刘希明.论德育内容的时代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3(3):1347 四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惠探究(3)探索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法由于社会发展有其时代性、特定性,因而道德教育也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要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方法首先要立足于实践,弄清当前德育的实践背景。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成为德育教育发展的新阵地。德育教育要根据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鉴别难、传播者信息隐秘等特点,创新出一套适合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体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重视主流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切实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争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思想文化思潮的渗透,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尤其当代独生子女更是注重个体感受。因而,德育教育要针对这一特点在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添加个性化的内容,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再次,实效性是评判大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因而在道德教育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要注重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结合,隐性教育包括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体验式教育方法等。目前,我国隐性德育教育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如何合理利用载体,将隐性德育教育的方法贯穿其中并发挥效用是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创新路径的实现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高校德育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统领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新时期高校青年文化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④当前,贯彻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德育,有利于强化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德育有利于优化高校德育体系、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创新高校德育方法。①董刚.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新机制研究[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148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四具体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德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明确大学生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客观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自己正在成型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并且主动内化,要有耐心、有艺术、讲方法。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第二,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的课堂。结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从各个角度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第三,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例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组织大学生到敬老院护理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救灾捐款活动、到社会福利院当义工等,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增强社会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2.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给人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带来很多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高校德育的发展既产生促进作用又带来新的挑战。首先,经济的开放带来的是社会的开放。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涌入我国,不仅带来各种经济发展的机遇,也使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我国,这给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带来参考、借鉴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导致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反映出不同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碰撞,容易造成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或价值观混乱。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腐朽思想、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改革工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事物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是特定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在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上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现象难以做出辩证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选择,因而非常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攻击。综上所述,在进行大学生德育的同时要切实考虑到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在贯彻德育内容的同时结合大学生所处的时 四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代背景,想办法规避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德育教育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3.以针对性、开放性、实效性为抓手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不难看出,封闭的、泛化的、表面的高校德育必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应注重以针对性、开放性、实效性为抓手。针对性是指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不同的德育任务。其实质是要求德育方法的运用合乎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合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讲究针对性,应该努力做到:一是根据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应的德育方法。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不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化而变化。因此,每个社会发展阶段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都有所不同。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是要运用适当的德育手段引导大学生向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和谐型的有用人才。现阶段的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等。二是根据德育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具有受教育程度高、思维灵活性高、个性强等特点。传统的灌输方法对大学生收效甚微,甚至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引起逆反心理。因此,要灵活的选择德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根据德育的环境和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德育的环境和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的效果。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实施德育更应该利用高校环境的正面作用。整合环境资源、扩宽德育实施渠道,才能使高校德育教育事半功倍。开放性是指对传统文化扬弃、对外来文化借鉴吸收的开放态度。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高校德育发展的新态势。首先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高校德育应该努力做到对传统的文化扬长避短,对外来的文化吸收借鉴。其次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高校德育应该努力做到坚持全面性和联系性。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找出不同德育路径之间的联系,也是开放性的一种体现。实效性是指德育内容能够被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认可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从而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德育要求并取得实际效果。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社会的整体合力、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管理的科学规范性和学生的自觉参与性。只有把握住这几个关键因素,德育实施过程才能顺畅、德育实施结果才能事半功倍。 比较德育视闶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四4.以德育路径创新长效性建设为机制“机制”一词,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被广泛使用。而德育机制是指在德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实施过程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整体性的功能及其规律,包括其运行所依据的原理和原则,运行过程的实际状况即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①大学生德育长效机制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学校、社会等系统各司其职,建立起来的能够长期有效发挥德育功能作用的科学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培养对社会的有用人才。建立高校德育路径的长效创新机制,首先要注重德育各要素的整体优化,即把德育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要保证德育实施的长效性,首先要构建德育实施的合力机制:即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父母、老师、社会相互配合。其次要完善德育效果评估机制,就是要根据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的反馈,对德育接受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第三要健全高校德育保障体制,通过整合资源、提高管理队伍水平、建立健全德育保障制度,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领导、人员队伍、资金财力、活动场所、手段方式等方面条件保障,使高校德育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保证德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5.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命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诉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是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虽同动物一样来源于自然、包含自然、依赖自然,但动物是按照自然规律缓慢进化,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会对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提出要求。而人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的发展是有目的的、有方向的、有要求的。人的这种区别于动物的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是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德育工作为调整人们思想行为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动方式,必须重视人的生理、心理、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些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基本因素。”②①杨元华、夏科家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3).@王树荫、王炎著.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04.51 四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目前我国高校“以人为本”德育教学内容存在着抽象、滞后和单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二是存在着滞后性、重复性。三是单调呆板。”④针对以上问题,当代大学生德育要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应该努力做N-第一,尊重个体感情。感情属于个体的心理层面,对于德育的实施有重要影响,正面的感情、情绪会促进德育过程的实施,负面的、反向的感情、情绪会阻碍德育过程的实施。因此,对个人情感的尊重也是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第二,尊重个体差异。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品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而在实施德育时要注重个体差异。早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差异更加凸显,因而高校德育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定要尊重个体间的差异。第三,满足个体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②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构建高校德育服务体系。比如,深化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夯实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等,更好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①廖四华.”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校德育教学新模式构建【J].高校研究,2012.(4):237.@陈国荣.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蕴意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10852 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结语结语纵观目前高校大学生德育研究,尽管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大学生德育路径创新发展研究相对滞后。究其原因,近年来的德育研究注重经验研究的多,着眼理论研究的少;探讨具体问题、个别问题的多,研究高校德育路径创新系统性的少。特别是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建构的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运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研究和探索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活动的模式构建,有着相当大的研究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世界各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使高校德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稳步发展,实现德育自身的现代化。因此,他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探索中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和借鉴。新时期,面对大学生德育发展的新特点,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以国际视野看待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改革创新之路,促进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本文试图从比较德育视阈出发,通过与传统德育路径的比较,论证了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德育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及其对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产生的影响。同时,借鉴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高校德育教育在路径方法选择的经验,整合传统教育资源,利用外来教育经验,研究我国大学生德育模式的建构问题。由于比较德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理论更多地依赖于比较教育学,可供借鉴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文对比较德育的研究尚处在基础理论性的借鉴,在理论的严谨性、规范性和深刻性上还有诸多不足,对其实践指导的可行性、指导效果的预测和评估也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总之,比较德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如何转变传统德育的思维方式,以全球化视野建立新的、更为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大学生德育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一、专著类【1】马克思,恩格斯冯克思恩格斯选集(1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一卷)[M]■匕京:人民出版社,1991.[3]xlj小平.邓小平文选(第l_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l一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张蓉.比较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10】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冲原丰著,刘树范、李永连译.比较教育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2】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张秀荣、韦磊编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77.[16】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5.[17]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董仲舒.对贤良策【M].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33.[19]董小燕.比较德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比较德育视闽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参考文献[20】董刚.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新机制研究[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2.[2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2.【23]F溯-.'-3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魏晓文、葛丽君.中外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85.[25]郭志凤.德育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6】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7]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山西: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魏晓文、葛丽君.中外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9]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横[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0】冯益谦、詹文都、徐国斌等.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1]魏贤超、王小飞,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2]郑日昌.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54.[33】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3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1i躺R、朱卫嘉著.转轨时期经济与德育关系评析[M】.重庆:重庆教育出版社,2004.[36】董刚.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新机制研究[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715-树荫、王炎著.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04.[38]【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9】【新加坡】陈荣照.儒学与世界文明.[M】.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联合出版.2003.[40】【新加坡】李光耀.40年政论选中文版[M1.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气S 参考文献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41】【新加坡l王永炳.公民与道德教育——世纪之交的伦理话题[M],新加坡:SNP综合出版私人有限公司,2000.[42】Hans.ComparativeEducation:aStudyofEducationFactomandTraditions,3rdedition,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58.二、期刊论文类【l】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话语审察[J】.中共福建省委党报.2010(2).[2]朱利安.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J].世界教育文摘,1984(1).【3]Hans.ComparativeEducation:aStudyofEducationFactorsandTraditions,3坩edition,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58.9.[4]段丽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张忠华.伦传统德育方法论的现代价值[J】,高校教育管理,2008(06):37.[6]qE贯军.蒋介石的训育观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7]梁启超《新大陆办学论》,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五集.【8】傅佩缮,任广明,任小艳.当代韩国德育的阶段性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刘成荣,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2009(10).【10】杜希民、苍向荣.日本、韩国、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J】.中国电子教育,2008(03).[11]李望舒.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To,[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6).[12]贾仕林,中日新三国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新加坡】杜珠成.新加坡的国民教[J].中国德育,2001(2).[14]卢艳兰.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5]姚丽丽.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6]张强.美国大学德育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黄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2).56 比较德育视一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参考文献[18]SusanHunter,RichardA.Brisbin,Jr.TheImpactofServiceLeamingonDemocraticandValues[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Association,2000(9).[19】黄紫华、粟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20】张强.美国大学德育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21]韩迎春,罗建和.申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实践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22]唐吟.中美两国高校德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比较[J】.怀化学院学报,2009(10).【231李俊,唐芳.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24]张应强冲美大学德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3(3).[25]朱九思.致友人一关于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间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2(1).[26]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27]刘希明.论德育内容的时代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3(3).[28]杨元华、夏科家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3).[29】廖四华.“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校德育教学新模式构建[J].高校研究,2012.(4).【30]1冻国荣.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蕴意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31]I喙荟芳.东亚主要国家社会转型时期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今日南国,2009(01).三、学位论文类[1]朱梅.国外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2]孙义兰.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0.[3】王立彤.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及其启示[D].清华大学,1995.【4】司会敏冲美高校德育比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四、其他资料类[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57 童查奎墼比较德育视阈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阔愿探究———————————————————————————————————————————-—:一:一-::::::==:=::::==:::::=:::::发【2004】16号.2004年10月15日[2]InfluencesofExtracurricularandCo—CurricularActivitiesonCivicEducationattheDistrictLevel[EB/OL].http://、^r、)l,、v.civicd.org/index.html.[3]http:llwww.hbs.edu/doctoral/registrar/Pages/courses.aspx[4]报界最近调查表【N】.大公报,1905.05.11.[5仲国史学会冲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6]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z].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7]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8 比较德育视目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彭伊潇.对《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再认识,独著.安徽文学(理论刊),2011(09).[2】彭伊潇.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独著.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2(03).59 后记比较德育视闷中当代大学生德育路径选择问题探究后记当学位论文的写作接近尾声之际,我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的学习生活,除却感怀光景易逝,更多的是对一路走来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由衷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姜建成教授。感谢他在这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特别在学位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姜老师都给予了我许多意见和建议。姜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工作的热忱和对学生始终如一的耐心深深感染着我。老师以勤勉务实的态度追求着“大学之道”,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点点滴滴都是宝贵的财富,将使我受益终身。其次,我还要感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有的老师们,感谢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你们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其自身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老师们在求学路上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和悉心指导。最后,要感谢在我研究生学习中给我帮助、伴我成长的各位同学和朋友。在即将毕业离校之际,面对恩师之情、同窗之谊,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论文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学者不吝赐教。60彭伊潇2013年6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