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63560
大小:394.50 KB
页数:65页
时间:2018-11-29
《服务课程建设及其教师专业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服务课程建设及其教师专业发展陈耀国立教育学院南洋理工大学2009年6月59服务课程建设及其教师专业发展陈耀国立教育学院*为所修的教育管理硕士课程而呈交到南洋理工大学的论文*2009年6月59致谢1982春,我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7年后,组织又送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攻读教育管理硕士课程。经过几番绞汁,今天,“课程论文”终于可以呈交了。我要感谢新加坡南华中学校长符传丰博士,作为论文指导教师,他给我指出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他的许多真知灼见开拓了我的研究思路,提高了我的研究质量;作为
2、校长,他给了我掌校的启迪,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校长讲学生画》“勾勒出他的治学之风、治校之格”(张延明),其意境耐人寻味。我要感谢张延明教授对我的关心和指点。张教授学识渊博,出入乾坤、融贯东西、住居南北;张教授功高德厚,天地人有其位、日月星有其辉、度量衡有其为。做他的学生,实乃三生有幸。我现在经常思考的是:我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感谢黄博智老师、程元善老师、顾清扬老师、陈惠萍老师、蔡秀聊老师、骆良明督导的精心授课和指导,使我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眼界更为宽阔。也要感谢吴中博总裁的热情
3、讲解和热心接待,使我对校长的奋斗和能力有所感悟。感谢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学习深造的良好平台。感谢沈玉顺老师、吴志宏老师、应俊峰老师、戚业国老师、刘莉莉老师、王俭老师、张远增老师,通过他们的讲课使我的实践经验得以升华、理论水平得到提高。也要感谢田爱丽老师为我们这个团队所做的工作和对我的信任,使我倍感集体温暖。感谢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及其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厚望,使我保持着一种进一步使学校科学发展,造福教师和学生的强烈愿望。虽然有各位老师的帮助和领导的支持,但局
4、限于自己的理论和能力水平低、相关资料的缺乏等原因,研究成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人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领导批评指正。59目录致谢I目录II内容摘要IV绪论1一、问题的提出1二、研究思路和意义2三、研究的问题和内容3四、研究方法3第一章 服务的本质4第一节 服务的涵义4第二节 服务的特征5一、不可触摸但可感知6二、不可分离但可互动6三、不可贮存但可记忆6四、不可同质但可提高7五、不可转移但可传播7第三节 服务概念的界定7第二章 服务德性和服务素质10第一节 服务德性10一、服务的利他性和利己性分析1
5、0二、服务德性体现中华优良传统11三、服务德性与学校德育12第二节 民航服务人员素质14一、民航服务的特点14二、服务人员的素质15第三章 服务课程的开发18第一节 服务课程18一、服务课程的涵义和校本意义18二、服务课程的内容类型18三、服务课程的全球化、本地化和个性化思考19四、服务课程的潜在性和实践性20第二节 服务德性的形成机制和途径20一、服务德性的主要内化机制——认同20二、服务德性的主要外化机制——仿效21三、体验是服务德性形成的最佳途径21四、培养服务德性的现代视角23第三节 服
6、务课程的显性开发24一、显性课程框架24二、显性课程的必修内容25三、显性课程的选修内容27四、服务课程资源基本框架27第四节 服务课程的隐性分析及其操作2859一、何谓隐性课程28二、隐性课程的作用29三、服务德性呼唤隐性课程29四、服务课程中隐性因素的开发30第五节 服务课程的实践性及其操作32一、实践课程的理念和性质32二、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33三、实践课程的活动形式35四、实践课程的活动要注意的问题35第六节 服务课程的实施模式36一、服务观念澄清模式36二、体谅模式37三、社会实践模
7、式38四、服务德性讨论模式38五、相倚性模式39第四章 服务课程和教师41第一节 服务型教师的特征41一、服务型教师的课程领导41二、服务型教师与服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42三、服务型教师营造学习型学校43第二节 服务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45一、服务型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层次45二、服务课程下的师生关系。46三、服务型教师需要明确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48第三节 服务型教师的专业发展49一、专业和教师的专业发展49二、服务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50三、服务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54结论58参考文献5959内容摘
8、要本文是针对S航空服务学校“服务”特色形成的校本研究。在国家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背景中,以及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服务德性、研究航空企业对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提出“服务课程”的概念,并明确其涵义。通过研究服务课程的特点和服务德性的形成机制,明确服务课程的潜在性和实践性是校本开发和实施关键所在。进而着重研究服务隐性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此研究中始终突出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在服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