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92571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急性脑梗死治疗进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急性脑梗死治疗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目前治疗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报道较多,治疗观念亦从原来的保守性药物治疗转向积极主动地再灌注治疗,目前常用的溶栓和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元保护治疗的措施应用,使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大为改观,现将目前关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做一简述。【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介入治疗【Abstract】Therearemanyclinicalandbasicstudiesandreportsonacutecerebralinfarct.Thetreatmentideaischangingfromconservative
2、drugtherapytoactivereperfusiontherapy.Theapplicationofthrombolytictherapy,interpositionandneuronprotectiontreatmentmaketheprognosisofpatientsentonacutecerebralinfarctissummarized.【Keybolytictherapy;interpositiontreatment脑梗死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类型,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
3、率高的特点,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它的病因可以是血管、血液、血液动力学的异常造成大脑动脉的狭窄和堵塞。脑动脉一旦堵塞,缺血、缺氧区的脑组织细胞快速发生电化学链式瀑布样反应,一系列与损伤相关的细胞兴奋性信号通路发生耦联,同时兴奋性氨基酸、钙离子和自由基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使急性可逆性损伤向不可逆方向转化。针对这一病理生理的变化,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策略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本文就近年对脑梗死的治疗进展做一简述。 1治疗原则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建议分为超早期
4、(发病1~6h以内)、急性期(发病48h以内)和恢复期三个阶段〔1〕。治疗原则:(1)要特别重视超早期和急性期的处理,要注意整体综合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2)尽早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依据不同病情选择治疗方案;(3)重视缺血性细胞的保护治疗,应尽早应用细胞保护剂,针对缺血后启动导致神经元死亡不同机制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以及其他脑代谢激活剂等;(4)防治缺血性脑水肿,适时应用脱水、降低颅压的药物;(5)要
5、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6)早期、系统化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以及针对致病危险因素的治疗,预防复发。 2再灌注治疗2.1溶栓治疗2.1.1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过6h,最好在3h内进行〔2,3〕。2.1.2常用溶栓药物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4〕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氨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scu-Pa)〔5〕。t-P
6、a及rscu-Pa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且出现再梗死或出血倾向者明显减少。其他常用药物有蛇毒制剂、巴曲酶等〔6〕,后者不仅有溶栓作用,而且还有对脑缺血再灌注时降低一氧化氮(NO)的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程度,对缺氧后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7〕。脑缺血再灌注时NO含量明显升高,它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少量可扩张脑血管,调节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过量则以自由基的形成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8〕。2.1.3用药途径和方法在溶栓治疗中,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和局部动脉给药溶栓两种。早期局
7、部给药疗效肯定,通过动脉插管把药物直接注射到梗死部位,再通率达52%以上〔9,10〕。全身静脉给药的再通率和预后远较局部给药差。但局部用药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而且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不利于半暗带区脑组织恢复,而全身静脉用药则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和准备时间,可以及时用药。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仍应推广静脉溶栓治疗,常用UK和SK。2.2动脉支架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目标是重建狭窄血管,在狭窄血管没有完全闭塞之前恢复正常血流,内科药物治疗不能使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管径,外科手术可以对一些前循环的动脉狭窄行
8、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间接提高其灌注,但这种技术对于后循环动脉狭窄血管吻合手术难度较大,不能被广泛应用〔11,12〕。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颅外段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很自然地开始尝试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血管内成型技术,达到重建血流的目的〔13〕。20世纪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