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ID:26521810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_第1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_第2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_第3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_第4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_第5页
资源描述: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放射生物学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治疗头部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表现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与常规放疗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对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自Leksell于1951年提出放射外科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地大约已有2万多人接受过这种治疗。最初这种治疗工具是为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的,后来发现可适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诸如动静脉畸形(AVM)、良性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腺瘤以及脑转移瘤、恶性神经胶质瘤等。另有作者〔

2、1〕报道治疗了室管膜细胞瘤、鼻咽腺瘤、胚组织瘤、松果体瘤、软骨瘤。其最初的生物学依据是单次高剂量、小体积照射脑部导致灶性坏死。随着1980年~1990年间几种新技术的发展、放射外科设备的进步,包括从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束、多源60Co到加速器调整后的更大射野;同时由于影像学、物理学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放射外科与适形放疗更加接近〔2〕。总之,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并不象最近20年来一些稍纵即逝的技术,它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在引进更多的γ-刀和X线刀。本文拟从放射生物学的角度,对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3、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  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的是单次高剂量放射线损毁靶点以治疗不同颅内病变,临床应用于病人较慎重,并且由于取材较困难,临床关于组织病理变化的文献较少,因此动物实验对于解释正常组织及病理组织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反应尤为重要。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佳剂量点以及如何精确地确定靶点位置、靶体积等。为了确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用于正常脑组织的剂量反应关系,Kondziolka等〔3〕建立了一种正常大鼠脑模型,并以201个源的60Coγ-刀用4mm准直仪照射18只大鼠的大脑右前叶,单次剂量

4、分别为30Gy~200Gy,每个剂量点2只大鼠。所有动物观察90天后处死并作组织学检查。这一期间各剂量点未发现动物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接受30Gy、40Gy、50Gy及60Gy照射的大鼠无病理改变,70Gy组偶见有皱缩的神经元,80Gy组可见有极少的动脉壁增厚,100Gy组的一只大鼠在靶体积内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退化和蛋白外渗,另一只有一4mm直径的坏死区。150Gy、200Gy组的4只大鼠均有局限性的脑坏死,星形细胞增生、水肿及微出血在靶区周围1~2mm均可见到。依据细胞、细胞间隙及对大鼠脑部集中一次高剂量照射的短期效应,建立了一种剂量反应关系。同时,Kondziol

5、ka等〔4〕建立了接种肿瘤后的实验动物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模型。19只大鼠接种C6神经胶质瘤细胞14天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与对照组22只接种后的大鼠65天后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39.2天,对照组为29.4天(P=0.07)。治疗组6只大鼠(32%)而对照组仅1只大鼠生存了65天(P=0.07)。治疗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于对照组(P=0.001),而且肿瘤细胞少(P<0.001),光镜下显示细胞水肿(P<0.005),提示治疗有直接的细胞毒性反应。30Gy、40Gy、50Gy、70GyGy及100Gy各剂量点未观察到肿瘤反应差异。这种体内大鼠恶性神经胶质

6、瘤模型对于评价高剂量集中照射的杀癌细胞效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人肿瘤细胞裸鼠肾囊膜下移植模型已成为一种筛选抗癌药物的常规模型。Linskey等〔5〕亦建立了这种模型用于评价人听神经鞘瘤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早期反应。结果40Gy的移植后治疗组3个月后肿瘤体积比治疗后2周时下降明显,且优于10Gy和20Gy组。肿瘤表面血管分布减少亦较20Gy明显,10Gy组及对照组均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放射外科组小鼠含铁血黄素沉积与血管壁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裸鼠肾囊膜下移植听神经鞘瘤对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听神经鞘瘤的体内放射生物学研究是一极佳的模型。  此外,由于单次高剂

7、量照射,所以颅内靶点精确位置的确定极其重要,否则其放射生物效应会有很大不同,且极可能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极大损害。为此,Bova等〔6〕设计了一种适于对猫进行实验放射外科治疗的装置以研究其放射生物反应。原理为在Kopf立体定向头架的基础上增加一种“弧”装置,使放射源(直线加速器或60Co机)保持固定,动物平台等中心绕弧旋转。机械精确度的测试显示最大误差为0.15mm,可以精确确定靶位置。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最初为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Kihlstrⅹm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放射生物学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治疗头部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表现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与常规放疗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对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自Leksell于1951年提出放射外科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地大约已有2万多人接受过这种治疗。最初这种治疗工具是为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的,后来发现可适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诸如动静脉畸形(AVM)、良性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腺瘤以及脑转移瘤、恶性神经胶质瘤等。另有作者〔

2、1〕报道治疗了室管膜细胞瘤、鼻咽腺瘤、胚组织瘤、松果体瘤、软骨瘤。其最初的生物学依据是单次高剂量、小体积照射脑部导致灶性坏死。随着1980年~1990年间几种新技术的发展、放射外科设备的进步,包括从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束、多源60Co到加速器调整后的更大射野;同时由于影像学、物理学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放射外科与适形放疗更加接近〔2〕。总之,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并不象最近20年来一些稍纵即逝的技术,它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在引进更多的γ-刀和X线刀。本文拟从放射生物学的角度,对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3、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  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的是单次高剂量放射线损毁靶点以治疗不同颅内病变,临床应用于病人较慎重,并且由于取材较困难,临床关于组织病理变化的文献较少,因此动物实验对于解释正常组织及病理组织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反应尤为重要。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佳剂量点以及如何精确地确定靶点位置、靶体积等。为了确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用于正常脑组织的剂量反应关系,Kondziolka等〔3〕建立了一种正常大鼠脑模型,并以201个源的60Coγ-刀用4mm准直仪照射18只大鼠的大脑右前叶,单次剂量

4、分别为30Gy~200Gy,每个剂量点2只大鼠。所有动物观察90天后处死并作组织学检查。这一期间各剂量点未发现动物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接受30Gy、40Gy、50Gy及60Gy照射的大鼠无病理改变,70Gy组偶见有皱缩的神经元,80Gy组可见有极少的动脉壁增厚,100Gy组的一只大鼠在靶体积内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退化和蛋白外渗,另一只有一4mm直径的坏死区。150Gy、200Gy组的4只大鼠均有局限性的脑坏死,星形细胞增生、水肿及微出血在靶区周围1~2mm均可见到。依据细胞、细胞间隙及对大鼠脑部集中一次高剂量照射的短期效应,建立了一种剂量反应关系。同时,Kondziol

5、ka等〔4〕建立了接种肿瘤后的实验动物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模型。19只大鼠接种C6神经胶质瘤细胞14天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与对照组22只接种后的大鼠65天后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39.2天,对照组为29.4天(P=0.07)。治疗组6只大鼠(32%)而对照组仅1只大鼠生存了65天(P=0.07)。治疗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于对照组(P=0.001),而且肿瘤细胞少(P<0.001),光镜下显示细胞水肿(P<0.005),提示治疗有直接的细胞毒性反应。30Gy、40Gy、50Gy、70GyGy及100Gy各剂量点未观察到肿瘤反应差异。这种体内大鼠恶性神经胶质

6、瘤模型对于评价高剂量集中照射的杀癌细胞效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人肿瘤细胞裸鼠肾囊膜下移植模型已成为一种筛选抗癌药物的常规模型。Linskey等〔5〕亦建立了这种模型用于评价人听神经鞘瘤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早期反应。结果40Gy的移植后治疗组3个月后肿瘤体积比治疗后2周时下降明显,且优于10Gy和20Gy组。肿瘤表面血管分布减少亦较20Gy明显,10Gy组及对照组均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放射外科组小鼠含铁血黄素沉积与血管壁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裸鼠肾囊膜下移植听神经鞘瘤对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听神经鞘瘤的体内放射生物学研究是一极佳的模型。  此外,由于单次高剂

7、量照射,所以颅内靶点精确位置的确定极其重要,否则其放射生物效应会有很大不同,且极可能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极大损害。为此,Bova等〔6〕设计了一种适于对猫进行实验放射外科治疗的装置以研究其放射生物反应。原理为在Kopf立体定向头架的基础上增加一种“弧”装置,使放射源(直线加速器或60Co机)保持固定,动物平台等中心绕弧旋转。机械精确度的测试显示最大误差为0.15mm,可以精确确定靶位置。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最初为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Kihlstrⅹm等〔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