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

ID:2648629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_第1页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_第2页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_第3页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_第4页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摘要:话语标记在人们使用语言时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制约的作用,也揭示了人们交往对话的属性。本文考察了“毫无疑问”作为话语标记的使用模式和主观化情况。中国5/vie  关键词:话语标记;主观化;“毫无疑问”  作者简介:张任梦(1993.3-),女,辽宁省沈阳市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1002-2139(2017)-08--01  在现代汉语中“毫无疑问”是动词“毫无”修饰宾语“疑问”组成的固化结构。语义上是不存在问题,

2、表达说话人完全的肯定。在日常生生活中是一个高频率使用的语言单位。如:  (1)一切都是毫无疑问的:他现在又成了农民,他和黄亚萍中间,也就自然又横上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生》路遥)  (2)_所以凡是船在海里沉没时,毫无疑问地都会沉到海底。(《越想越糊涂》;[作者]:顾均正)  (3)《茶馆》毫无疑问是谴责旧社会、揭露人吃人的制度的,因此也是政治性很强的一个戏。(《重演〈茶馆〉的一些感想》节录;[作者]:英若诚)  以上例句中“毫无疑问”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在句子中的功能并不相同。在例(1)

3、中“毫无疑问”作表语,在例(2)中作状语,都不可以省略,而例(3)中的“毫无疑问”是插入语。学界对插入语的定义是“在句子中不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同时既不表示连接作用也不表示语气,在句子里不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叶南薰,1958)因而在例(3)中插入语“毫无疑问”去掉后也对句子的意思影响不大。并且“毫无疑问”是完形式插入语,这类插入语的形式是固定的完整的,它以一个固定的整体形式充当独立成分。  本文所讨论的是具有插入语功能的“毫无疑问”这种话语标记形式。这样的“不瞒你说”具有以下

4、几个基本特征:1.句法上,相对独立,不与其他句法成分发生结构关系;2.语义上,它的存在与否对于句子命题意义不产生影响;3.具有一定的语用关系;4.形式上,是一个紧密的整体,内部成分不能替换,中间也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前后可感知较长的停顿。由此可见,“毫无疑问”已经具备了话语标记的一般特征。  一、“毫无疑问”的使用模式  (一)“毫于疑问”+X  通常话语标记“毫无疑问”会用在话轮开头。  (4)毫无疑问,作家不可能只凭刹那的灵感和冲动来进行创作。  有时“毫无疑问”前面也会出现称呼语或名词,以引出听话

5、人或者论述对象。  (5)他说:“赵树理,毫无疑问,已经是一棵大树子。”  (6)工人、农民毫无疑问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知识分子同样也是劳动者的一部分。  有时,“毫无疑问”前面也会出现表承接、转折的连词。  (7)当然,毫无疑问,敌人会因此而感到高兴……  (8)但是毫无疑问,基督教是犹太教的深刻改革。  (二)X1+“毫无疑问”+X2  在这种模式中,话语标记“毫无疑问”用于说话人话轮的中间,前后一般为比较完整的句子。  (9)这就无异于把作为秘密的生命意义当作一个客体,当作一个问题去把握,毫

6、无疑问,这只能使人陷入更深的失望。  (三)X+“毫无疑问”  (10)足见地主并未努力,竟能坐享收获,不劳所得,毫无疑问。  董秀芳(2007)指出,话语标记的语形可以不稳定,经常存在变体形式。“毫无疑问”也有类似变体,如“这(是)毫无疑问(的)”。  (11)因此,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这是毫无疑问的。  (12)她心里有一种被愚弄和欺瞒的愤怒升起,当然,她会直言不讳地去诘问达子的,这毫无疑问。  有时会用“这”来指代前文说的事件,同时也有一个强调的作用。从使用频率上看,当“毫无疑问

7、”放在话轮后面的时候,使用“这(是)毫无疑问(的)”要更高一些。  二、“毫无疑问”的主观化过程  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Lyons,1977)从单纯表达没有疑问的意义到表达说话人主观性极强、极其肯定的话语标记,我们可以看出“毫无疑问”的言谈功能,主观化程度都有一个提高。可以说“毫无疑问”是说话者对事件的主观性评价。  主观评价功能的增强也和动词的虚化有很大�P系。董秀芳(2004)指出:“表示言说义的动词在汉语发展史上

8、经常发生从具体的言说义到抽象的认知义的语义变化。”“问”是一个言说义,而“疑问”则到了非叙实性的认知义,此时已经虚化成了说话人视角的主观评价,由此可见言说义动词的虚化造成主观评价性的增强。  随着言说动词“问”虚化到认知义“疑问”,“毫无疑问”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基本的没有疑问,到表达“肯定”“因为”,这都是隐喻机制在发生作用。沈家煊(2001)曾指出“情态动词的认识义都是从行动义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是通过隐喻实现的,即概念从行动这个比较具体的认知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