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ID:26038404

大小:66.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4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_第1页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_第2页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_第3页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_第4页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内容提要】在中晚唐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客居和旅寓已经成为中下层文人的一种生活常态,长期的旅行和漂泊,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客寓意识,这种意识丰富了他们的文学表现,深化了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唐人创造出的记述行旅的诗歌既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关键词】漂泊者;客寓意识;唐代文学;漂泊母题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已经很难有真正的远方了:任何现代人的旅行,都可以被预约和购买,即使是观赏异国风光,也商品化了,出发前我们就知道旅行的过程,行程与住

2、宿都在安排之中,不再容易出现惊奇,这样一来,世界上就没有了真正的远方。在古代却完全不是这样,古代旅人留下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东西。这些旅行文本记载了许多旅人的困苦旅程,似乎永无休止的旅行把他们折磨得心力交瘁,他们在心灵上也比任何一个现代旅人走得更远。透过这些古代的旅行文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焦灼的灵魂。唐代文学尤其堪称典型,其中出现了一大批值得注意的漂泊者形象,多集中在中晚唐文人创作的行旅诗中。从社会身份看,他们多数是些辛勤多年的举子和出使在外的底层官吏,人生颇不得意;从生活经历来看,几乎每个人

3、都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求名”过程。长期的旅寓生活,漂泊依人的处境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客寓意识”,这种意识成为唐代文学漂泊母题之内涵拓展与主题深化的重要前提。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唐人创造出的行旅诗歌既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一、旅寓生涯:唐代文人客寓意识产生的现实基础    漂泊母题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母题,它以反映士人的命运为指归,最能体现士人的精神境界与品格;它又是一个与行旅直接相关的文学母题,没有长期的行旅生活,就不会有这—母题的拓展。若将唐代文人的行旅生活与先唐做一

4、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有着开掘漂泊题材、深化漂泊母题的生活经历。唐以前的南北朝,政坛为世家大族所把持,寒俊文人无缘进入社会上层,诗歌创作队伍主要由中上层文人组成。六朝社会是以贵族为中心的,这种社会体制决定了当时的文学描写的主要是贵族生活,表达的也是贵族心理与感情,诗坛主要局限在京城一地,生活显得平静少变。上述因素无疑极大地妨碍了这一母题的开拓。历史进入唐代,士人的命运为之一变——李唐王朝改以科举取士,不再以门第为先,许多寒门子弟因此都依靠科举而踏入仕途。读书能得官荣亲,彻底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因而

5、各地士子无不云趋雾集于京洛,视进士为士林之极选,又以宰相为仕途之极致,寒土的进取心与名利欲被大大激发,变得空前强烈,唐末举子温宪“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的直陈,形象地道出了科举的无穷魅力。  唐朝虽然以科举取土,但较之宋代,对待文人的政策却一点也不宽松,愈到后来,士人就愈是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科举与铨选把天下士人聚拢到中央,而官员任命、迁贬流移、命使、置幕等政策,却又像一只只无形的巨手把他们遣散到四方,使之长期处于羁旅奔波之中,生活变得分外不安定。如果我们以人仕为界,将唐代文人所经历过的主要行旅

6、生活作一划分,便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首先,多数唐文人登第之前,都曾在“家园一京城一外州”之间往返过多次,长期过着客居旅寓的生活,可以“客寓”来概括他们这段生活经历。中晚唐,进士科的声誉日高,天下士人遂群趋此途。而每岁所取进士,大多不过二三十人,名额基本固定,科举竞争趋于白热化。每年有限的名额,都要因权贵的干预,夺占相当多一部分,及第率因此更低,造成很多寒门子弟失望空归。这些举人,绝大多数来自大陆东部诸州。他们满心希望,千里迢迢西上关中求取功名,又一次次地无成而返,久而久之,“西上”与“东还”竟成了希望与

7、失落的代名词,唐人创作的“下第”诗因此剧增。此类诗中,在一般的羁旅苦况之外,又多了一层因失望带来的挫折与愤悱之感。更何况应举的往返路上,他们还得到处干谒请托,争取早日登第,这中间也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也能影响诗思。其次,千辛万苦得以人仕的士人,生活也很不安定。唐制:六品以下文武官,每一任满即自动罢任离职,集中到京师参加铨选,重新考量授官,不能继续留任。像这样的“选人”正常选举的年份每年多则万余,少则数千。可是唐自至德以后,边境大幅度内移,州县总数锐减,需要任用的官员总量剧减于前,而取得官资的有出身之人却与日俱

8、增。年年岁岁,选人总是云集京城,结果却总是十落六七。由于未能授官,生活无着落,又得流寓他乡。许多人秩满以后又像从前那样,变成贫土一个,有家难归,竟至客死异乡。再次,唐朝政府的用人政策,是典型的重内轻外,对于京职选任颇精,对于外官的任命和调动却一直比较随意,这直接影响到地方官的任期长短与在任的表现。我们看到,唐朝的地方官,在任长的三年四年,短的十月五月,即予迁改。身携百口之家,风雨兼程,奔赴任所,到任不久,又要他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