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32072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4
《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诗歌隐喻;中国诗歌;英语诗歌;跨文化对比 一、西方诗歌隐喻理论 画家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出美景,诗人则通过隐喻创造诗歌的优美和深远。在著名的诗句“他应该明白,我不是海浪中摇曳的水草,任由采集者肆意造访。
2、”中小野小町没有直言所爱之人对她的伤害,却以海草摇曳于海浪喻之。同样,马克·吐温(MarkTein”an)通过融合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两大认知理论创立了新的学科——认知诗学[1]。这一学科重在阐述人类心智建立和连接抽象概念的内部机制和过程。认为隐喻通过映射将源域中的身体或文化经验图式结构投到抽象的目标域中。根据这一理论,普通读者之所以能够和伟大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并能深入其作品的内涵是由于诗人和普通人共享基本的经验图式及思维模式,拥有相同的心智能力[2]。例如,我们常以旅行,一年或一天的经验图式构思生活这一抽象概念。我们很自然地明白
3、弗罗斯特(RobertFrost)的诗歌《雪夜渡寒林》(StoppingbyWoodsonaSnoilyDickinson)的“因为我不能止于死亡”(BecauseIcouldnotstopforDeath)作为一篇隐喻死亡的诗而咀嚼赏析,而绝非仅将其视为一次实际旅行的终点。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西方已得到语言学家的充分论证并声称其具有普遍性,但这一普遍性大多建立在英语国家文化语料基础之上,需要跨文化,跨语言的考证。二、诗歌隐喻本质的跨文化考证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历史上的诗歌和哲学王国。中国诗歌蕴含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思想的根基。当今虽
4、新诗不断涌现,但我们从未间断与古人的精神交往,赏析他们不朽的诗篇。例如我们千百遍地解读李商隐的诗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试图体味诗人真正的心声。一说是隐喻唐王朝行将衰落和灭亡的命运。且不论诗人是否旨在政治预言,我们权且可以把它诠释为对青春易逝,美丽难再的普遍人生感悟而示意人们备加珍惜生命。纵观中外诗坛,“太阳”这一意象大量出现在诗歌中用以隐喻生命。例如,卡塔拉斯(Catullus)的诗行:“太阳西沉后东升,/生命之光飞逝,/我们将在永久的黑夜里安息。”(“Sunscansetandreturnagain,/But. 名花倾城互比在
5、中外诗歌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王安石对这一常规隐喻却拓展深远,妙用独到。首先诗人没有简单地把杏花和美女一一对应,却巧妙地以杏花在碧波中的倒影譬喻自溺水中的少女,使这一常规隐喻重获新生。但仔细审阅不难发现,创造和理解这一著名诗行的基本概念是常规隐喻“人是植物”,而诗歌隐喻更长于提供新颖视角,为赏诗者提供奇思妙想,从而以旧物中生新意。 自问有谁不知离愁别绪之苦,可又有谁象李煜那样以一丝“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长线撩得我们那般滋味?同样,莎士比亚在其著名诗行中以一基本隐喻唤起世人对人生的思量:“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众生只是这台上的演员。/
6、有上场就有谢幕,/人的一生上演着不同角色。”(Alltheenandenmerelyplays./TheyhavethEirexitsandthEIrentrances;/Andonemaninhistimeplaysmanyparts.——AsYouLikeit2.7)这首短诗畅响中外成为不朽之篇,但其运作的思维机制却是常规隐喻“人生是舞台”。这一基本概念在诸多中外诗歌甚至日常语言中频繁使用。中国人常说:“生活的大舞台”,“人生如戏”,“生活在聚光灯下”;而英语中则有:“Itscurtainsforhim,”“She’smyleadi
7、nglady,”“ShealesLiu所说“诗歌并非仅仅一层不变地描绘世界,而是要探索世界。当诗人在脑海中搜索美词佳句,构成声色意象时,人生最初的经验便转化成新的成果——诗歌。”所以诗人之伟大在于用诗句展示新世界提供新视角,并引领我们在惯常中体验新知。 四、总结 西方认知语言学和其体验哲学掀起了一场理论的革命,使认知科学成为西方显学。当今西方认知语言学界的一些研究宣称,隐喻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形式,更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机制。“隐喻反映并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经验认知方式[8]。”这一崭新的理论观点在体验认知哲学观的框架内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证实。
8、但其中提出的隐喻思维的普遍性理论目前尚缺少跨文化预料特别是东方文化语料的考证。目前在国内,对诗歌隐喻的认识多数还停留在修辞或审美分析层面上。本文作者认为目前国内隐喻研究滞后,其中一主要原因是少于对传统文化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