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ID:25941152

大小:71.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3

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_第1页
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_第2页
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_第3页
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_第4页
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高玉贵(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摘要:公共部门与员工之间除了存在正式、规范的书面契约之外,还存在非正式、未书面化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体现了公共部门与员工之间彼此的认知与期望。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为视角,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流程出发,提出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对策:包括强化职位分析,精心规划与甄选,注重培训与开发,增强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合理设计薪酬等。关键词:心理契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1007-8207(2015)03-0017-0

2、9收稿日期:2014-12-02简介:高玉贵(1979—),男,河南长葛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改革与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心理契约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ZC-054;郑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行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1130。人是组织管理的核心资源,而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理念强调对人自身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认可,对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对人的

3、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肯定和尊重。公共部门在对员工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在关注他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与心理需要,正确认知彼此的期望和承诺。公共部门与员工之间存在正式、规范的书面协议,但这份协议无法完整地界定公共部门与员工之间存在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实际上,公共部门与员工之间存在的相互期望远远超出了正式、规范的书面契约,这就需要充分认知公共部门与员工之间存在的非书面化、非正式的期望和承诺,即心理契约。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热门课题。自20世纪60年代心理契约被引入企业管理以来,心理契约在企业中的应用取得了显

4、著的成效。目前,心理契约逐步被引入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心理契约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心理契约是联系公共部门与员工的纽带,是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最终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与公共部门的绩效。[1]心理契约客观存在于公共部门与员工之中,员工会基于个人理解表现出相应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绩效,从而影响公共部门整体的绩效。因此,在心理契约视角下,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既有助于调整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提升公共

5、部门的整体绩效水平。一、心理契约理论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心理契约理论心理契约概念最早起源于社会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管理领域。心理契约是一种未书面化的合同,主要描述公共部门与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隐含性的、主观的、非正式性的彼此之间的认知与期望,这种认知与期望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Argyris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运用“心理的工作契约”的概念和术语来描述工厂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2]虽然他没有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对其研究范围进行界定,但开创了心理契约研究的先河。LevinsonH.(1962)首先明

6、确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即心理契约是在雇佣关系中,组织与员工事先约定好的、内隐性的、没说出来的、彼此对双方所持有的各种期望的总和。[3]KotterJ.P.(197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的协议,这份协议的内容涉及到在彼此双方的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也包括应得的内容。即KotterJ.P.对心理契约的定义在强调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内隐协议”之外,还强调这种内隐状态下的期望,即期望付出和收益。[4]美国心理学家ScheinE.H.(1980)认为,心理契约就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

7、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他强调心理契约的研究需要从两个层面上理解:个体与组织。[5]RousseauD.M.(1990)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和信念。[6]Robinson,KraatzandRousseau(1994)进一步指出,这种信念指的是员工对外显和内在的员工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交换关系的承诺之理解和感知。[7]RousseauD.M.(1995)认为,心理契约是对于雇佣双方相互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组织作为契约的一方,只提供了形成心理契约的背

8、景和环境,组织本身并不具备构建心理契约认知的加工过程。MorrisonandRobinson(1997)指出,心理契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员工对其与组织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