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與中國文化4

食療與中國文化4

ID:258279

大小:1.33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7-07-14

食療與中國文化4_第1页
食療與中國文化4_第2页
食療與中國文化4_第3页
食療與中國文化4_第4页
食療與中國文化4_第5页
资源描述:

《食療與中國文化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食療與中國文化中醫學說與傳統文化中醫治病之概念--治之未病食療之原則1.按人的體質2.不時不食3.以形補形4.忌口5.依照中藥炮製中醫學說與傳統中國文化中醫學說的特點:1.天人相應2.辨證求因﹑審因論治3.四診合參xx天人相應「人與天地應也」《內經.靈樞》人體與大自然五行屬性簡表天人相應--人與自然自然對人體的影響--自然規律及環境的變化,人與之相應:1.四時:脈象也分四季:「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內經.素問》天人相應--人與自然2.時間:晝夜晨昏,人體相應變化:「以一日為四時,朝則為

2、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內經.靈樞》天人相應--人與自然3.地域環境:如氣候﹑土質和水質不同,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故人必須適應環境,甚至改造環境:「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經.素問》「積水沉之可生病,溝渠通浚,屋宇清潔無穢氣,不生瘟疫病」《養生類纂》(宋.周守忠)「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逆之則傷肝;…...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內經.素問》中醫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中醫學的「四診」與「八綱辨證」1.「四診」:望﹑聞﹑問﹑切2.「八綱」:病情可歸為八種: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其中「陰陽」是總綱,表﹑熱﹑實屬陽,裡﹑寒

3、﹑虛屬陰中醫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人體內陰陽失去平衡便生病中醫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中醫如何助人達致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1.尚未被病邪所侵的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內經.素問》「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強調「過」的危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內經.素問》「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醫治病,最好是治未病中醫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中醫如何助人達致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2.已受病邪所侵的人:消解或

4、補益--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致中和」:平脈(正常脈象)--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法中醫與陰陽學說陰陽學說﹕天下任何事物都有正面與反面,或正或負,既矛盾又統一。人體內有陰陽。五臟為陽,六腑為陰。疾病的發病機理﹕臟腑的陰陽失調《內經》﹕提出不同季節,採用不同的起居方式,以維護體內臟腑的正常生理機能。>不時不食,不同季節進食不同食物以補養身體。中醫與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有兩個核心思想﹕(1)萬事萬物依賴的相配與對應

5、(2)五行循環的相生相剋關係(宇宙間各種事物普遍聯繫的基本法則(1)萬事萬物依賴的相配與對應中醫學運用了五行學說來分析說明人體臟腑等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按五行的特性來對事物進行歸類。歸類的方法則是取象比類法。舉例來說﹕1.火曰炎上,火有溫熱向上的特性,而心具有溫煦之功,故心屬火。2.土爰稼穡,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而脾主運化水穀,化生精微以營養臟腑及身體,為氣血化生之源,故脾屬土。(2)五行循環的相生相剋關係(宇宙間各種事物普遍聯繫的基本法則行是動態。五行生尅是描述動態關係的理論。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臟腑若是功能正常,就會處於一種平衡協調的狀

6、態。調陰與陽,以平為期。保持陰陽平和之道。以五行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說明萬事萬物都受到整體的調節,警戒太過和不及。(食療也應如是)中醫治病的概念中醫對病的理解病只是病徵病徵是因身體失平衡所致病是沒法醫治好醫治的只是病徵身體調理好病徵便消除中醫治病的概念2食療、醫食同源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不癒,後乃用藥爾藥補不如食補不治已病治未病養生之道就是以飲食保健,預防疾病中醫治病的概念調理性療法以人的整體狀態出發,作平衡調和食補:冬蟲草燉老鴨(病後體虛、貧血頭暈)、人參雞(大補元氣、安神益智)食治:配合藥物輔助治療如四君子湯(用於倦怠無力、食慾不振)如枸杞龍

7、眼茶(用於心悸、失眠、多夢)中醫治病的概念食療的原則1了解自己的體質了解自己的體質—寒熱辨症法寒—舌色淡白﹙望﹚、靜而少言﹙聞﹚、惡寒、喜熱飲﹙問﹚、手足冷、脈沉遲﹙切﹚陽虛﹙陽氣不足,有寒象﹚溫陽藥:肉桂、杜仲、冬蟲夏草、胡桃仁、鹿茸例:腎虛—杜仲腰花湯、豬腎合桃湯了解自己的體質—寒熱辨症法熱—舌色紅﹙望﹚、煩躁多言﹙聞﹚、發熱、喜冷飲﹙問﹚、手足熱、脈洪數﹙切﹚氣虛﹙陽氣不足,無寒象﹚補氣藥:人蔘、黨蔘、茯苓、甘草、白朮、蓮子例:心虛—龍眼粥、蔘歸豬心湯血虛﹙陰血不足,無熱象﹚補血藥:當歸、枸杞子、阿膠、桂圓、何首烏、白芍例:肝虛—杞子牛肝湯、蕃

8、茄煮牛肉了解自己的體質—寒熱辨症法陰虛﹙陰血不足,有熱象﹚滋補藥:玉竹、石斛、百合、沙蔘例:肺虛—豬肺蘿蔔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