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上“活”美术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上“活”美术课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美术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课堂作为美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觉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出来呢?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注意教材教法,上好每节美术课。 一、放而不乱,收而不板,让课堂活跃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能动接收,教学的每个环节,总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课堂刻板、沉闷。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的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根据学生的这一心
2、理特点,我们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力求体现一个“活”字,使学生在每节美术课上都能产生新鲜感,对每个练习层次都觉得兴趣未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采取“放”与“收”相结合的手段。所谓“放”,就是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个性特征,自由构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不受拘束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升。“收”就是在“放”的基础上,教师统一指导,针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引领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放”“收”,可大大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自觉练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对
3、于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与提高教学效率,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纸条编鱼》的教学,教师开始做了简单的编织技巧指点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编织不同形态的鱼,学生作品中存在问题,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经过学生的再创造,编织出的作品生动有趣,极具特色。 二、循序渐进,分层练习,让课堂活跃 美术课上,我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由易至难,由简到繁进行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坡度调整易于接受,避免了畏难情绪的发生。如我在教学《人物动态写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人的头部的画法,根
4、据“三停五眼”的法则,结合实际抓住人物面部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人站、坐、蹲各种姿势,注意颈、腰、四肢关节部分的弯曲变化,并用线条写生。最后,在学生基本掌握人物写生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色彩画。由于练习分解到位,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人物写生的方法。 天有九重,人有九等。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年龄的孩子,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情况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绘画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做,
5、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多样,环环紧扣,让课堂充满活力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僵化的课堂结构模式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教学多样化,使教学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如,我在教学《戏剧脸谱》时,引导学生欣赏风格不同的脸谱;感受《说唱脸谱》;脸谱知识深入;脸谱作品展示;制作脸谱;脸谱赏评;脸谱表演。由欣赏到激发兴趣再到求知欲望的形成,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切实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是为了不教”,这就
6、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这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探究空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制作的方法,融折、剪、画、讲、玩为一体。如我在教学《面具制作》这一课时,在简单的启发后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制作,并把“怎么样装带子”这个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讨论,创造出好多不同的安装方法,最后让他们带上面具进行表演、游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美术作品是静态的东西,怎么能让作品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运用创造
7、性教学手段,来展现作品的创作情境。为了把静态的知识教“活”,我在教学中有时会带着学生去大自然中追求美,有时会放资料片让学生欣赏美,有时会放音乐让学生在乐曲中想像美……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他们在情景交融中领悟到更深远更美好的东西。这样做自然地把画面与音乐、把视觉与听觉交织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四、衔接、激疑、悬念导学衔接导学这是一种较常用的导学方法。它主要是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自然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如教学《二方连续纹样》时,我这样设计:“同学
8、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懂得了怎样把单独纹样变成适合纹样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多个单独纹样进行排列后,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接着,借助磁铁教具,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单独纹样的不同排列。学生被这种有趣的排列方式吸引住了,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此时,顺理成章引出了新课题。这样导学,学生感到亲切,能使之在